“咱们平时点餐也有打包费吗?”市民刘女士与同事一般都通过外卖解决午餐问题,但对打包费此前并未留意。查询近一个月订单后她们发现,无论是茶饮、点心,还是正餐餐食,基本都有打包费,最贵的高达10元。
打包费从何而来?根据外卖平台显示的说明,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由于商家需对外卖商品使用塑料袋等材料进行打包,因此收取相应的打包费用。这本是合情合理合规。然而,在实际交易中,打包费因缺乏标准、计价不合理,屡遭消费者诟病。
以茶饮为例,多数品牌都按杯数收取打包费。烧烤店、火锅店等更是打包费的“重灾区”。在一家锦州烧烤店页面中,每根烤串都要收取0.3元或0.35元打包费。76元的消费总额中打包费为6.2元,而实际送到消费者家中时,只是用锡纸包裹在一起,外面套一个保温袋。
除了计价方式缺乏统一标准,也有不少消费者质疑打包费定价偏高。记者了解到,大量餐馆收取打包费的标准为每个餐盒1元,有的甚至2元至3元。
餐盒成本真有那么高吗?记者在淘宝平台搜索“外卖餐盒”,看到不少点外卖常见的打包盒。以一款销量超过10万件的透明“加厚食品级PP材质一次性餐盒”为例,100个1000毫升容量的方形带盖餐盒售价为36.45元,单个成本仅0.3元左右。多位餐饮从业者透露,打包费的价格确实略高于餐盒成本价,外卖餐食定价有时也会高于堂食。
“从价格的角度看,打包费到底收多少,商家可以依据经营成本和供求关系来自主定价。但这不是说商家想收多少就收多少,要做到计价合理、明码标价。”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线上交易平台也应当承担起相应责任,让消费者充分知情。
陈音江表示,外卖通过包装保证餐食品质,这是合理的,但商家不能过度推荐所谓的保温包装,否则就有强迫消费的意味。
此前江苏省消保委也呼吁经营者赋予消费者选择权,允许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是否需要使用塑料购物袋,或采用能循环使用的环保包装等。陈音江认为,商家应该制定明晰的收费标准,并在外卖页面进行公示,及时回应消费者疑问,“而不是以环保为名义,浑水摸鱼收取消费者费用。” (摘自3月7日《北京日报》 陈雪柠 杨天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