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广宇·
2023年底,央视《文学的故乡》纪录片剧组来到山东寻访作家张炜的家乡。但这次,拍摄者却遭遇了难题。因为张炜出生的那片莱州湾畔的林野被大面积砍伐,林子中的独屋早已拆除,他在少年时就外出读书、游荡,很难说哪个小村庄是他具体的家乡,乡邻是谁。但这并不影响读者们通过他的小说追寻他的精神故乡。
张炜知道自己作品的阅读难度。不过,一旦习惯了张炜的叙述,读者就会顺利浸入他营造的那个世界里。这样的世界,是张炜多年来用钢笔和稿纸一个字一个字地搭建出来的,他发表的作品已经超过两千万字,每一个字都经过了他的手写。他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去老万玉家》,依旧是他手写完成的作品。
如此坚持古典写作方式的张炜,并不是一个和现代社会脱节的人。他常常看新闻,熟悉出版界的新动向,了解直播带货等等。虽然他不喜欢社交软件,但也会用微信沟通工作、记录灵感,当然也会用软件打车出行。他只是选择和当代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
想和年轻人对话
最近几年,张炜想和年轻人对话的愿望强烈起来。新书《去老万玉家》的封底上写着,这是一本“写给新一代青年的记忆之书”。尽管如此,他还是没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年轻人熟悉的当代,而是让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末的胶东半岛上。
书中,张炜所描写的地理环境、自然风物和大量的历史故事,都有其真实的来处。他觉得,说起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如今的人们只知道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曾是先进思想的传播地,却很少有人知道,那时胶东半岛也曾引领风气之先。
多年来,张炜一直在各地的大学教书、讲学,经常接触学生,也常常和年轻人沟通。即便如此,他依然感觉他和年轻人对话是困难的。他想,争论不如告别,不如还是诉诸文字。
尽管在小说中灌注了不少严肃议题,张炜的态度还是清醒的。他很清楚,现在读者要面对的娱乐手段五花八门,文学也早已不再如他年轻时那样具备强烈的感召力。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读者,在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之外,还有无数更复杂的生活、知识与经验,值得所有人浸入。
胶东半岛的流浪少年
擅长写自然和土地的张炜,作品中一直透露出浓重的故土意识,这都和他异于常人的经历有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炜外祖父的朋友在山东龙口莱州湾旁边的一片林野搭建了房屋。他的外祖父早年是一名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后来不幸牺牲,外祖母为了躲避追杀,就带着他们全家迁到了那间靠海很近的林中小屋,成了“独门独户”的一家人。
这样的环境,给了张炜一个孤独、奇异的童年生活。1956年,他诞生在这片离海很近的林野里,家里只有父母、外祖母,附近没有邻居,只有无声的大自然。在林间小屋的那些年,张炜的父亲在外地为水利工程工作,母亲也因为工作原因很少回家,他大部分时间都和外祖母在一起。当时,只有三种人会来这个荒蛮之地的小屋里做客:采药人、猎人和打鱼者,这些人常有新鲜的故事,有时候还会留下猎物。此外,能够引起他兴趣的,就是家人留下的那些藏书了,在这样的日子里,他的想象力也飞速滋长。
张炜读小学和初中时,校长是一位文学青年,他在学校里办了一本名为《山花》的杂志,是这位校长本人用手刻蜡版制作、印刷的。张炜给这本杂志写了很多文章,这种练习成为他未来文学生涯的启蒙。
中学毕业后,张炜去了南部山区的叔叔家生活,不久又开始了在半岛上的游荡。在乡野里,他在各处寻访像他一样苦于作品无人问津的文学青年,向他们“拜师”,和他们成为至交好友。胶东半岛的大片土地上遍布了他的足迹,他也因此拥有了友谊和阅读经验。
不停歇的“五十年代生人”
如今,张炜还在一笔一画地写着,这样的长篇写作,对作家而言是体力、心力上的巨大考验。而写作新书的过程,最让他为难的不是那些繁复的史料,也不是繁重的劳动,而是对小说语言的把握。因为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清末,他不能使用太过现代的语言表述。他还是在纸上写作,也必须字斟句酌才能下笔,否则不好修改。这些自我要求如同走钢索一般,让他吃尽了苦头。
张炜说过,自己的写作像是马拉松,也只有这样马拉松式的写作才能完整地表达他对一代人、一段历史的看法。这种英雄主义,和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感,一直是张炜这代人的性格底色。他们似乎总要为历史和同辈人多留下一些什么,才能够放过自己。
如今,有了23部长篇小说和大量随笔、诗歌,有超过两千万字的作品传世,获得了大奖的肯定,张炜似乎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点了。现在,他每天下午都会到家附近的公园爬爬小山。回家后,他喜欢和自家的猫狗共享“天伦之乐”。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