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战区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19日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侯丽著 张欢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6月出版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30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

  

  

  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北地区曾是几个世纪以来冲突的战场。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双方都想获得中国东北的控制权。这场战争耗尽了日本的军事资源,点燃了俄国的内部革命,同时改变了东北亚地区乃至亚洲的区域权力结构。1905年,经历了19个月的激烈战争,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其所有在中东铁路以南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包括辽东半岛的租约——即后来的关东租界——以及俄国建设的中东铁路南段,包括邻近的铁路附属地。中东铁路以北的控制权在中国、日本、俄国(后来是苏联)之间变动频繁。对港口设施、交通网络和重工业的殖民投资完全改变了这个原本不发达的地区。中国和日本的铁路及轮船公司竞相赞助,通过打折或者免费吸引移民来到东北。

  据估计,20世纪早期,每年有50至100万中国人涌入东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之一。

  与此同时,为了逃离布尔什维克政权,越来越多的白俄家庭进入满洲北部,朝鲜人及日本人移民到满洲南部和东部。到1930年,东北人口从18世纪中叶的300至500万增长至3000万,超过一半的人口定居在东北南部。

  铁路附属地成为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场所。“满铁”(全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仅是一家殖民铁路公司,同时在租界和非租界区内拥有并经营大量财产。“满铁”创办了大量新兴产业,建立他们自己的研究部门,开展广泛的经济和科学研究。

  1932年,日本声称东北独立,建立了伪满洲国,立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统治者,并将伪满洲国作为一个现代“独立”的民族国家向国际社会展示。1933年,关东军完全控制了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和热河在内的东北地区。为了支持日本泛太平洋扩张的野心和战争,伪满洲国实施了一系列实验性的国家机器控制下的工业化计划,并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广泛的工业基础设施。

  尽管遭受了战争和政权更迭的破坏,日本在该地区的投资却在无形中帮助新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建起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1947年,东北拥有占全国一半以上的重工业,生产全国87.7%的生铁,93%的钢,78.2%的电力,以及66%的水泥。1949年,中国铁路总里程的42%位于东北。

  最早由“满铁”建造的鞍山钢铁厂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一直是国家最重要的工业企业。“一五”计划期间,该地区继续获得最大份额的国家投资。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工业项目建设期间,44%的投资直接用于东北,建造了54座新工厂。1960年,除了东海岸的上海,东北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就像邓小平评价发现大庆的好消息那样:“这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