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之子的抗战家书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19日

  1929年张伯苓夫妇与儿子们,右二为张锡祜

  张锡祜在飞机前留影

  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一生以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为己任。在家中,他身教重于言教,对子女要求严格,钟爱而不溺爱,从不搞特殊。在他的培养下,四子张锡祜毕业于中央航空学校,成为一名空军,后在抗日前线牺牲。1937年8月2日晨出征前,张锡祜写给父亲一封家书,未料家书成绝笔。

  “生死早置度外”

  1937年7月30日,天津陷落。恨透张伯苓的日本侵略者,对南开系列学校文化教育设施大开杀戒,派飞机轮番连续两天实施狂轰滥炸。

  那时,张伯苓正在重庆筹办重庆南开中学,住在沙坪坝津南村3号。张锡祜得知老父亲一生奋斗心血毁于一旦,遂写信劝慰父亲,知父莫如子,心心相通的理解与支持,使张伯苓得到宽慰。张锡祜在信中还说:

  近日男身体精神一切均佳,请大人勿念!时局以近日所见大战当在不远!天津情形前接大哥来信称尚为平静,母亲已迁至英租界!

  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此次出发非比往常,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

  若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叙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

  不幸的是,这话言中了。

  8月13日,中日上海淞沪会战打响,日本大型旗舰“出云”号开进黄浦江,日酋第三舰队司令谷川清曾在“出云”舰上指挥近百艘日本军舰向上海开炮。蒋介石向空军发出命令:“一定要炸沉‘出云’”号。14日,张锡祜所在部队奉命由江西吉安驾机飞赴南京准备对日作战。当日气象测报不良,为急于炸沉敌舰,张锡祜驾机冒险起飞,终因天气恶劣,在途经临川上空时突遭雷雨,造成机毁人亡。

  后来,南京国民政府葬张锡祜于紫金山北麓王家湾附近的“航空烈士公墓”(衣冠冢),牺牲时年仅26岁。

  蒋介石特发来电报通知张伯苓:在空军服役的四子张锡祜因飞机失事遇难。张伯苓看过电报,沉默良久说:“我早把老四许给国家,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为了避免夫人受刺激,张伯苓始终隐瞒不说,直至抗战胜利。

  “阵中无勇非孝也”

  1932年春,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学校在全国范围招生,张伯苓鼓励南开学子投身中国空军事业,学生们纷纷报名。张锡祜满怀雄心壮志,希望投笔从戎,征求父亲的意见。水师学堂出身的张伯苓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仍热情鼓励,决定把爱子“许给国家”。

  经过一番严格考核,凭着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条件,张锡祜被学校录取为第三期学员。张伯苓亲自将儿子送入军校。1934年夏,张锡祜从航空学校毕业。张伯苓作为学生家长应邀参加了毕业典礼,代表全体学生家长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他为有一位空军儿子而感到高兴。

  张锡祜走上空军岗位,就职于空军第八大队第三十中队,驻防江西。后升任分队长,授衔中尉,枕戈待旦,时刻守卫领空。不久,张锡祜回津探亲,张伯苓以“岳母刺字”的故事勉励儿子在国难日甚一日之际,要树立“壮志饥餐胡虏肉”的雄心。

  1936年10月,张伯苓在写给爱子的信中,引用《孝经》叮嘱儿子:“阵中无勇非孝也。”当时,中国空军号称600架飞机,实际仅有200架。绥远抗日战事紧张之际,张锡祜奉命驾机奔赴绥东前线。张伯苓得知爱子上战场的消息,兴奋地对南开学子们说:“前几天我接到四儿子的来信……我不因为儿子赴前线作战,凶多吉少而悲伤,我反而觉得非常高兴。这正是中国空军历史上光荣的第一页,但愿他们能把这一页写好!”

  重德行远钱财

  作为教育家,张伯苓强调对子女的道德培养,常说:“我不给孩子们留钱,他们钱多了,就不想做事,岂不是害了他们吗?我教他们一些德行,就够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了。”

  他有四个儿子,照例都是老大的衣服,留给老二穿,老二的衣服再留给老三、老四穿。四子张锡祜是张伯苓最疼爱的孩子,初中、高中都是在南开学校度过的。

  有一次,张锡祜要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希望能买一双新球鞋上场,但家中以拮据挤不出钱来买为由拒绝了。张锡祜非常不理解地说:“父亲那里钱多的是,干嘛不拿出来用?”母亲告诉他:“你爸是有钱,但都是公款,是别人用来资助学校的,我们一分钱都不能花。”从此张锡祜懂得了什么叫公私分明。他穿着布鞋上球场,一场球下来,鞋踢得稀烂,光着脚丫坚持踢完全场。

  还有一次,张锡祜在课堂上顽皮,违反了学校纪律,老师告到张伯苓那里。张伯苓狠狠地批评了儿子,还根据学校的惯例,贴出“校告”广而告之。张锡祜又恼火又生气,跑回家向母亲诉苦,在母亲的开导下,始知纪律的重要性。

  在父母熏陶调教下,张锡祜学习刻苦,热爱运动,身高体壮,各项成绩优异,同学送他绰号“路怪”。“路怪”颇有组织能力,与“海怪”严仁颖自发组织学校“拉拉队”,活跃在当时各大体育比赛现场。     (摘自7月9日《今晚报》 井振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