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这个时候我是秘书”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23日

  邓小平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邓小平:照片背后的故事》以115张照片为叙事线索,内容涵盖小平同志从青年时期赴法求学到毅然参加革命战争再到发表北方谈话、南方谈话等重要时刻,记录了他光辉灿烂的传奇一生。

  本期起,本报开始选载书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编者

  

  负责会务工作

  1980年7月15日上午9点半钟,一辆普通面包车在汉口鄱阳街139号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停下。邓小平从车上走下,微笑着和迎上来的人们握手,然后环视一下街景,仰望着面前这座分别53年的小洋房。同邓小平一起来参观会址的,还有他的夫人卓琳和女儿、小外孙女。

  53年前的今天(1927年7月15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那时,年轻的共产党员邓希贤从苏联回国仅半年,刚到武汉党中央机关工作不久。为摆脱敌人魔掌,他随中央机关从汉口搬到武昌,又从武昌搬回汉口。此后,他开始改用“邓小平”这个名字。

  1927年8月3日夜,邓小平被交通员悄悄地带到汉口俄租界三教街一幢西式公寓的三楼。这里是即将举行的中央紧急会议的秘密会场。作为中央政治秘书,他最早来到这里,负责有关的会务工作。

  这里原是援华俄籍农民问题顾问洛卓莫夫的家。20多天前,洛卓莫夫被汪精卫驱逐回国。在这个陈设简陋的房子里,邓小平待了6天。8月的武汉,酷热异常。邓小平与陆续到来的20多名中央委员和代表都在这静候。困了就在地板上打个盹,饿了便倒杯开水吃干粮。

  写了八七会议的回忆录

  今天,邓小平重新来到会议旧址。楼梯仍然是直道式的。他进门后径直走到楼梯口,一口气登上29级台阶,来到二楼,缓步走进当年的会场。

  看着眼前的一切,当年开会的情景仿佛重新浮现在邓小平眼前。原定7月28日举行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到8月7日终于召开。那张条桌,就是当时会议的主席台,开会时条桌上还摆着一些手抄的文件。瞿秋白、李维汉等分别坐在条桌两侧。各地代表,不论职务高低,一律自寻板凳坐下来。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他用俄语讲一段,瞿秋白翻译一段,然后代表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慷慨陈辞,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点,就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的。

  1972年9月22日,作为参加八七会议的老同志,邓小平写了关于八七会议的回忆录,寄给中央办公厅政治部。他写道:

  毛主席是参加了(会议)的。还有瞿秋白、罗亦农(八七会议后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局书记,二八年在上海被捕牺牲)、李维汉等人,邓中夏似乎也参加了……八七会议后参加政治局工作的有瞿秋白、罗亦农、李维汉、周恩来、张太雷等人。

  “都是年轻人”

  今天,邓小平重访八七会议会址。他向大家介绍说:“当时我们二十几个人是分三天进来的,我是第一批进来的,会议开了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您是和谁一起进来的?”纪念馆的同志问道。“我记不得了,我们是陆续地进来的。当时我在这里待了六天,最后走的。”

  看完会场复原陈列,他回到一楼图片陈列厅,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正从门外进来。“怎么样,像不像?”陈丕显笑着问。“基本上像。”邓小平回答。然后一起走进陈列厅。

  当纪念馆的同志介绍说会议代表的名单排列基本上是按会议记录先后顺序时,邓小平说:“那个时候名单排列没有什么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听到这里,陈丕显也插话说:“那时不讲这些。”邓小平笑着说:“那个时候不兴那些规矩。”一句话把大家全逗乐了。

  纪念馆同志指着版面下面“邓小平”三个字说:“我们按照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陈列,在这里写的您的职务是党中央秘书。”“是政治秘书。”邓小平强调说。

  “有人说您当时是党中央秘书长?”邓小平说:“那时我不是党中央秘书长,1927年底我才当党中央秘书长。这个时候我是秘书。”“那个时候,陈独秀要搞大中央,搞八大秘书,我就算一个,以后没搞齐。”

  “还有谁是秘书?”纪念馆同志问。“还有刘伯坚,没到任,没选齐。”邓小平说。

  在介绍会议代表的陈列前,邓小平端详着与会者的照片,满含深情地对大家说:“都是年轻人!”说着哈哈大笑。卓琳和陈丕显也会意地笑了。邓小平又指着陆定一的照片说:“陆定一那时21 岁,他比我小两岁。”

  走到出口,邓小平欣然同意和纪念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临走时和工作人员握手告别,连声说:“劳神!劳神!”      (选载之一·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