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祥地

沕沕水水电站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23日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南部,坐落着一个小村庄沕沕水村。村子得名于村南的一道四季不竭的瀑布,“其声沕沕”,故名“沕沕水”。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这里勘察兴建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水电站,成为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祥地。

  1947年,晋察冀边区第33兵工厂奉命南迁至太行山脚下平山县罗汉坪、南冶一带。随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我军迫切需要大量的枪炮子弹。由于没有电,兵工厂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前线需要。建设发电站解决电力供应问题,刻不容缓。

  为此,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召开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会议,要求尽快解决军工用电问题。工业局经过研究认为,可依靠当地水资源建设水力发电站。建厂选址的任务,交给了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负责。经过实地勘测,他们发现沕沕水高达百米的瀑布落差非常适合供水轮机运转,加之毗邻西柏坡、地处深山区,不易被敌人发现。

  根据水量初步测算,这里可带动一台200千瓦左右的发电机。凑巧的是,1947年5月初,正太战役结束后,井陉煤矿解放,战利品中有一台德制194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正好可改造成水力发电机。

  与此同时,晋察冀边区工业局接收井陉、正丰两座煤矿,获得了一批可用于水电站建设的材料。至于其他所需材料,基本都靠自己解决。建蓄水池和引水渠,砌石要用水泥300多吨,工程处经过再三努力,只搞到20吨,最后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研制出三合土代替水泥。建造水电站,关键部件就是水轮机。当时,没人见过水轮机的样式。技术人员龚蕴章根据一本日文版书籍里对水轮机的简单介绍,和其他技术人员边翻译边研究,最终绘出水轮机的草图……

  1948年1月25日,沕沕水水电站举行竣工典礼。朱德总司令为水电站剪彩,并亲自开启了水轮机的闸门。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向沕沕水水电站赠送了刻有“边区创举”四个大字的纪念匾一块。

  沕沕水水电站建成投产后,为周边兵工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多个兵工厂生产效率得到成倍提高,枪炮子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1948年5月,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后,沕沕水水电站又架设线路27公里,把电送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大院。    (摘自7月11日《中国国防报》 彭纯伟  杨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