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古诗词真是“一滴入魂”,比如听到“松下问童子”,就会联想到师傅肯定不会在现场,永远只在飘渺的山中。我们无法接受杵在山居等待来客的隐者,一般这样的人,都会被骂成“假隐士”,属于真名利之徒,这是传统。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又是极为驳杂的,本来按照道理,佛教道教里的高人都应该是真正的隐者,藏于深山,不露真容,但真实的高僧也未必符合我们的诗词想象,大德也和高官打得火热,受到皇上敕封的僧侣不在少数。这个传统一直也有,到今天也不例外。
一边听大和尚叹苦经。大和尚面相就是当地农人,但出家久了,见过世面,多了些气派,憨直地瞪大双眼,说到寺院多年被当地的各种商人欺负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寺院刚出名的时候,各种人都来抢注商标,最早以寺名注册的商标,是一家火腿肠企业。我扑哧一笑,实在是可恶,依稀记得小时候电视里铿锵的广告音,明明知道寺院里不可能出品这种东西。也是那次聊天才知道,寺院周围的各种武术学校,也和寺院没啥关系,都是周围农民自己弄出来的,足足几百家,包括上春晚表演的那几家。真要去寺院习武,可能连这些学校的关都闯不过,基本被外圈就截留了——武侠小说里缺乏的一章。
“我们其实连门票都不卖,高价票啥的,是外面的旅游公司弄的。”这些话,应该属实,寺里清规戒律并不少,这里属于禅宗祖庭,达摩老祖的出家所在地,禅堂规矩很多,比如凌晨三点就要起来坐禅,晚上七点就要入睡,行禅过程中如睡觉,会被板子打醒,所谓的“当头棒喝”。越是外界说得纷纷扰扰,内部反而要争口气,专门请来负责禅堂的师傅,像根清瘦的树杆,只是树杆,水杉被打去了枝叶,十分眼高于顶,见面过程中,眼睛不会看我们这些俗人,几乎永远翻白眼向天,据说打下来的板子,能打得贪睡的和尚头破血流。
中国的寺院是生活化气息浓郁的场地,走到哪里都逃不出“名利”二字,越是繁华,越是烦恼,出家人本来就是要逃离这一切,可是哪里逃得掉,说起来也是更深切的悲哀了。
民国的时候,中国的佛教界进行世俗化改革,要入世而不是出世,典型的就是太虚大师,这个可能也奠定了中国僧人们的某种进取意识。我所见过的国内僧侣们,基本上是积极向上,和一般人的想象迥异。
某一段我总是去景德镇,和大家混熟了,就能去各种场子。景德镇算是国内少见的好玩的地方,不仅瓷器山头林立,每个空间里,接待的主人们也各自不同,不仅仅是各路制瓷者,还有各种玩票的人:设计师、画家、当代艺术家,都转身而成灵活的小商人,看多了就觉得厌。走进湛云的小空间,眼前就一亮,怎么还有个小沙弥在景德镇坐镇?墙上挂着大红描金的瓷板唐卡,是他的合作伙伴的作品,桌子前面,清秀的湛云在泡茶,双手合十打招呼,正经的僧服,大夏天都要扣好领口的盘扣。景德镇那么酷暑,小师傅也不流汗,非常舒服。
屋子里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一桌几凳、一套茶具而已,端起杯子,方知道,喝的是几千一泡的名家岩茶。
名利藏在素朴之后,固有的章法。
混熟了,才知道十多岁出家的湛云小师傅是北京人,出家后落脚在江西的云居山,也是古中国著名的禅林。之所以长期在景德镇居住,得益于现在僧侣生活的变化——瓷器在当代的名刹生活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古老的禅院,并不缺钱,要点缀装扮,最好的莫过于瓷器和书画。湛云等于成了他们寺院里的采买负责人,不仅仅自己的寺院要添置瓷器,送礼也需要,一些高僧做寿,常常需要几百只寿碗,绝对不能是世面上常见之物,最好带点宗教色彩的图案点缀,最好是名家手工,说法越多越好,这就需要有能力的僧侣在此地监工斡旋了。湛云年纪小,交际却是一把好手。顿时发现,素色僧袍下面的小和尚,有颗七窍玲珑心。
角落里有专门的柜子,放着各种奇技淫巧的瓷器。我算是有点瓷器常识,也觉得很多器物非常奇异,表面松石绿但加上扒花手法,做成细致花纹的小宝瓶;仿照乾隆的三清茶碗做的仿品,白底上朱红色的“三清茶诗”非常清丽;薄得透光的蛋壳瓷,拿着手机电筒一照,里面还有隐约的兰草纹,哪里是平常能见到的?因为少年出家,湛云的某些心性表达恰似少年,非常活泼,出家也没有收束,有时候觉得是和一个初中生在这里喝茶,北京口音,是再熟悉不过的嘎愣的声腔,但有时候,听他谈一两句佛教奥义,又觉得,到底是修行人。
贪图他的茶室在半山腰,难得的清净,每天晚上一起喝茶,喝着喝着,就熟悉了。湛云开着奔驰车,带我满大街逛瓷器店,有了这么一位司机,大家都觉得我也是迥异常人,也不知道我的来历,和陌生人见面,慢慢也是双手合十,不接触,倒是保持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景德镇因为始终以瓷器行走于世,所以这里各路人等都有,除了湛云,经常还能见到苏州来的一位尼师傅,穿着也是十分讲究,大夏天也穿着长袖的夏布长袍,手拿泥金折扇,挂着长长的沉香木串,有时候在路上见到,我们合掌行礼,几乎感觉自己不在今世,只如生活在明清的古中国里——不是说建筑和场景,而是这些人物,分明是在《醒世姻缘传》里的山东绣江县明水镇,大家终日在街道闲逛,看到陌生人就上去攀谈,从何处而来,到何处而去。
周围的风物也古老,没有高楼大厦,多的是旧时风光:田野里的宋代古塔,水面上缓缓飞过的一群白鹭,还有狭窄小巷里的古老吃食——麻花铺子、卤水瓜子,外加景德镇的名吃,糯米团包着油条,称为“油条包麻籽”,推着小车缓步叫卖,几百年延续的风光霁月,不让人厌倦。
(摘自《地球上的陌生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