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值班人员在接听老人打来的电话
上海老龄化率高达36.8%,独居老人超过30万人,还有许多高龄纯老家庭。很多独居老人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独自在家,遇到突发疾病或不慎跌倒等紧急情况时,能否得到及时救助?如果子女无法及时赶来,当下,不少社区在为老人应急救助“托底”。
“老伙伴计划”结对帮扶
炎炎夏日,65岁的江建萍每日都会上门看望88岁的顾秀娣。五里桥街道有个“老伙伴计划”,组织居民志愿者与社区内孤老、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帮扶。顾阿婆的子女住在外区。江建萍是与顾阿婆结对的志愿者,两人住在同一个居民区。
上海进入高温天以来,街道请志愿者与结对老人“一天两见面”。“志愿者到老人家中看望、在外面偶遇,或给老人打个电话问候,都算是与老人‘见面’了。”五里桥街道中二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江敏说,“主要目的是尽力确保孤老、高龄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
在上海,许多社区都有类似的为老结对项目。特别在一些老社区,老年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非常强。一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在很多案例中,都是由居民志愿者或相熟的邻居先发现独居老人突发意外。不久前的一天晚上,一位85岁的独居老人在自家门口摔倒,邻居发现后通知了属地居委——南京西路街道陕北居民区。正在值班的社区干部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叫来急救车,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加剧,纯老家庭的数量也在增加。“在纯老家庭中,尽管夫妻两人共同居住,但因两人都上了年纪,很多事情力不从心。社区也要为他们的居家安全‘托底’。”曹家渡街道叶庆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超说。最近,在辖区内的一户纯老家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王老伯在家不慎摔倒,站不起来了。王老伯的老伴扶不起他,赶紧呼叫社区干部来帮忙。
当独居老人突发医疗意外,社区家庭医生是否可以“托底”?市卫健委基层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家庭医生针对已签约的患者会做好“健康守门人”,提供疑难杂症转诊的便利渠道。针对其中的家庭病床患者,家庭医生会提供定期上门随访服务。但遇到居民突发医疗意外,主攻慢病的家庭医生也需寻求急救120救助。
因不理解造成困扰
一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向记者讲述一件事:一名居民志愿者结对一位独居老人。他每天敲开老人的家门,探望老人。有一天傍晚,他没有敲开门。因为当天上午他见过老人,所以他当时觉得老人大概出门遛弯了。第二天一早,他又去敲门,还是没人应,他赶紧通知社区干部。社区干部请人撬开了老人家的大门,大家发现,老人躺在厨房的地面上。原来,老人前一天不慎摔倒,无力呼救,就在地上躺了一夜。
这位居民志愿者感到内疚。“我开导他,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位书记说,“但这一事情反映出,当独居老人、纯老家庭老人遭遇意外紧急情况时,居民志愿者的发现功能可能会‘失灵’。”
实际上,绝大部分居民志愿者也是老人。在大多数社区,由于愿意出来做志愿者的“小老人”数量有限,一位志愿者往往要结对三到五位老人,照顾力量有限。而居委会由于人手与资源等有限,社区干部在救助中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有一些老人对社区的应急救助也不理解。有些独居老人在家中求救,社区干部想打电话通知老人的子女,老人却不让。有的说,子女在上班,怕耽误他们工作;有的说,天气太热,子女住得远,赶来太辛苦;还有的老人只是“不想麻烦子女”。居委干部觉得哭笑不得:“除非是孤老,照护老人的第一责任人难道不就应该是子女吗?”
探索“一键通”“应急中心”
近年,上海民政部门与一些街道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作为社区干部的帮手,探索居家老人应急救助响应新方式。
覆盖最广的是由上海民政部门牵头的“一键通”为老服务项目。
三年前,上海民政部门牵头启动了“一键通”服务覆盖,将这项服务延伸至每个区和街道。目前,上海16个区均设有呼叫中心。在使用端,有的区为老人配置了可一键拨通的智能腕表,有的区通过改造电视机来实现用遥控器呼叫,还有的区通过电话来对接。截至2023年底,“一键通”已惠及30万老人,今年的目标是覆盖40万老人。
当老人感到身体不适时,拨通“一键通”,后台工作人员会“兵分几路”:一路始终与老人保持联系,一路通知急救120前往现场,还有一路同步告知家属,如联系不上家属则通过公安110来实现对接联系。
上海一些街镇还探索了由专业人员上门响应的救助服务。2012年,静安寺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了可以接到社区“乐龄生活馆”的“一键呼叫”设备。有老人发出紧急求助,“乐龄生活馆”作为后台中枢,可就近派单给分布在街道的7个站点,在站点24小时值守的工作人员会赶去救助。
2023年,老西门街道成立上海首个街道层面的“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中心全年365天、24小时无休,由6名持有养老护理医疗照护证的工作人员轮流值守。工作人员一旦收到老人的求救,确保15分钟内赶到老人家中进行救助。
文庙居民区的独居老人多,仅孤老就有50多位。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顾英英说,以前,她最怕半夜接到老人的电话,担心自己动作不够快。有了应急中心后,这一焦虑缓解了不少。“哪怕是在半夜,他们也会在15分钟内赶到。”
应急中心还通过智能化设备,部分解决了老人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时的及时发现问题。提供这一服务的上海莳花斋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水说,企业为签约老人在床单下设置一条睡眠监测带,应急中心可远程监测到老人的睡眠、血压、心率等情况,如果老人在家发生意外,部分情况可以远程反馈。
(摘自7月17日《解放日报》 唐烨 顾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