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岐山“千年古县”申报

作家文摘 2024年09月13日 ·赵智宝·

  岐山周公庙

  岐山八景之“古塔凌空”

  岐山周原博物馆

  周公庙八卦亭

  2014年10月20日,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这一天,岐山的历史,被重重地写上了一笔。

  白驹过隙,十年后的今天,我作为申报命名活动的全程参与者,对岐山县申报“千年古县”的台前幕后了如指掌,忆来历历在目。

  陕西四县获殊荣

  “千年古县”评选工作由联合国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研究所联合举办,在全国现存的880多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县中,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进行“千年古县”的重点保护和国内外宣传,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一。

  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千年古县”是一件体系复杂、门槛很高的工作。依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体系”和“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鉴定标准”,不但要求置县1000年以上,还要求县名沿用1000年以上(或历史上虽有短暂变更,但又恢复使用至今)。除此之外,地名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知名度要高。更重要的是,古县实体文化特征,必须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鲜明,具有深厚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并有一定规模的文物古迹,与千年古县相匹配,地名文化内涵也要丰富等等。这次评选活动,经过申报,陕西省的韩城、米脂、岐山、南郑四县荣获“千年古县”称号。

  岐山县何以被联合国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周室肇基之地,礼乐文明源头

  岐山因山得名,因境内东北的箭括岭双峰对峙,山分两歧而称之为岐山。岐山是中华民族古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黄帝裔孙大禹治水分九州,岐山归雍州,秦汉时设雍县,将岐地归内史府管辖。岐山在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岐州(州治在今凤翔县城南),领三郡九县。西魏大统四年(538年)改平秦郡为岐山郡。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在境内设置三龙县,县治在岐阳镇(今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属岐山郡管辖。隋朝建立后,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更名为岐山县,西移三龙县治40里,迁至现凤鸣镇。唐初虽有调整和变化,但自唐贞观八年(634年)移县治又至今凤鸣镇,岐山县作为县的行政区域名称,县治、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岐山古称西岐。这里是周部族的大本营,属于周室肇基之地,是礼乐文明的源头和诞生地,也是炎帝生息之地。故而,岐山被誉为“周礼之乡”。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岐山县在历史长河中圣贤人物辈出,历史事件频发,文化古迹众多。这些文物点中,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位居全国县级单位之冠,主要表现在炎黄文化、周文化、三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方面。

  岐山青铜器出土甚多,商周时期是青铜器时代,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境内遗址、墓葬、窖藏密布,出土的青铜器时间早、数量多、品类全、铭文长,素有“青铜器之乡”之称。目前,岐山县博物馆和岐山县周原博物馆中的商周青铜器达到607件(组),这些器物是岐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直接见证。

  哺育出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远古轩辕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岐伯,是当时岐山土著部落首领。《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岐伯因成就《黄帝内经》而成为“中国医祖”。

  西周时岐山有姜嫄、后稷、古公亶父、泰伯、仲庸、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周成王、太公姜尚,其中周公被尊为儒家“元圣”(孔子为儒家“至圣”)。春秋时期岐山有协助秦穆公固国强兵、开拓疆土的丞相蹇叔。唐代有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是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的人)、胆识过人不辱使命的和逢尧、唐肃宗时的宰相元载。此外,清代湖北布政使梁星源,中共早期西府地区党的组织者李秉枢、周可任,抗日英烈冯汉英,解放战争时期西府游击队队长刘岐周、李琦等,都是岐山籍中的佼佼者。

  岐山县五丈原,曾是历史上三国时期魏蜀交兵的古战场,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屯兵之地。塬高40余丈,东、西、北三面临空,东西环水,地势险要,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的咽喉之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贤相诸葛亮星陨于此,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年慨叹。

  岐山是全国出土西周甲骨文最多的地区。目前,全县共有10个地点出土西周甲骨,共发现甲骨文3300余字。由于岐山是周王朝肇基之地,在凤雏遗址和周公庙出土了周人占卜用的甲骨2.94万余片,其中有字甲骨1093片,字数达3100字,堪称西周弥足珍贵的王室档案。

  岐山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据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县共有文物点817处。在各类文物点中,古遗址319处,古墓葬115处,石窟寺8处,石刻192处,古建筑66处,近现代建筑及史迹19处,其他文物点86处。全县共有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

  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俱佳。稽诸邑乘,岐山“八景”凤鸣朝阳、周邸治泉、召伯甘棠、五丈秋风、崛山名刹、龙尾春波、古塔凌空、资福烟霞,成名于元代,此后明清及民国诸志,沿袭不变。

  岐山不仅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而且有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光彩夺目的剪纸、脸谱、版画、编织、刺绣等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社火、锣鼓、皮影、曲子、唢呐等民间艺术,经久不衰,享誉国内外;臊子面、油酥锅盔、岐山香醋等风味独特的名吃,别具一格,是陕西佳肴中的精品。

  不辞辛苦俩老头儿

  按照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的安排,2013年岐山县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申报工作,具体工作由县民政局负责。2013年底,也就是2014年春节前,时任县民政局局长李拴忍把我叫去,让我承担县上申报材料撰写任务,并说人手不够的话,还可再找一个人配合。我便邀请了退休多年的岐山县周原博物馆原馆长于少特先生参与这项工作。

  因申报材料需要采集大量文史资料做支撑,必须下大功夫搜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当时,我已年近七旬,身体还算可以,可于少特先生已年近八旬,患有腿疼毛病,行动很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相互照顾,去县城档案、文博等单位,都是步行,主要翻阅档案,查阅考证翻印资料。出县城下基层都是乘坐班车四处奔波,先后去远离县城的周原博物馆、周原遗址、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周公庙管理处考证搜集资料,每日早出晚归,历尽艰辛。经过20多天紧张繁忙的工作,在基本完成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开始分工写作。最终形成的申报材料,分为岐山概况、炎黄故乡、先周都邑、西周祖都、青铜器之乡、西周甲骨文、礼乐源头、三国古战场、名胜古迹、乡土文化、历史名人、今日岐山、地名文化共13章35节,约6万多字。

  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评审会上,经过听取汇报、观看视频专题片、评议、答辩等程序,专家们对岐山县申报“千年古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全票一致通过。

  专家的质疑

  在评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有专家、教授在观看完岐山县视频汇报专题片后,提出了一些质疑。有的说,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岐山不会有小麦种植,哪有岐山臊子面?陕西岐山地处大西北,印象应该是一片荒凉,从专题片看,怎么像是山水江南景色?还有的说,周公庙大门本来应该是古色古香,怎么是大红色的?他们不经意提出的这些问题,虽没有影响评审工作正常进行,却也发人深思。

  西周时期,周原到底有没有小麦种植?臊子面起源于何时?

  翻开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三皇五帝”时代,伏羲初开人文,推动了人类进步;神农氏发明了耒耜开启了农耕;尧帝时代,后稷农业改革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发展,被帝尧任用为“农师”。周公庙内从明代就建有“后稷正殿”,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以纪念这位农业始祖。《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及《辞源》均认为姬、姜二水皆出岐山,东南入渭。郭沫若、翦伯赞亦持此说。《诗经》曰:“思文后稷,德配彼天,立我烝民,莫非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比疆尔界”。这里的“来”就是先秦时期小麦最早的称呼,而“牟”则指的是大麦。西周时期,小麦已经开始在国都镐京周围规模种植,考古人员在西安镐京遗址发掘中,即发现大量的小麦碳化颗粒。

  最具代表的“岐山臊子面”孕育于周代,形成于唐代。据传,从西周时期岐山就有了“蛟龙面”“嫂子面”“浇汤面”“臊子面”之说。《齐民要术》《伤寒论》中均有对岐山面的记载。北宋时,善于识味的苏东坡在凤翔任鉴书判官时,对岐山臊子面特别喜爱,曾写有“乘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元代诗人张翁也盛赞臊子面,作诗咏曰:“腊彘开红玉,汤饼煮银丝。”岐山臊子面作为周礼文化的“活化石”,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岐山乃至陕西的一张金名片。

  关于地处大西北的岐山应该是一片荒凉之说,懂得一点地理知识的人应该知道,中国的大地原点在咸阳泾阳县,北京时间的授时原点在渭南蒲城县。《诗经》“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左传》“成王岐阳之蒐”,皆可佐证岐周建都的自然环境之优越。那时西岐大地拥有姬水、姜水、渭水,水源充沛,植被茂密,岐山南塬下的渭水边渡口,有船夫摇橹渡河的景象。位于岐山县城西北方向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古木参天,景色宜人,这里正是千古名胜周公庙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岐山县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很快,2013年之前,已先后获得国家“中国绿色名县”、陕西“省级绿化模范县”称号。

  为什么周公庙的大门是大红色的?周公庙的大门采用大红色,这一颜色选择与周易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岐山周公庙作为纪念周公姬旦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深受周易文化的影响。大红色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标准,也寓意着吉祥、繁荣和昌盛的愿望,与周易文化中宇宙和谐、阴阳平衡的理念相呼应。

  岐山县被联合国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像似西岐大地上正在盛开的一朵鲜花,灿烂夺目,让当代岐山具有更美的颜值,把古老的西岐带进了与时俱进,日新月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时代。2015年2月5日,岐山县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使这个本来就充满魅力的地方,更加声名显赫。

  往事悠悠。回想十年前岐山县申报“千年古县”走过的历程,我不由得百感交集,写成此文,以作岐山“千年古县”冠名十周年之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