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巴金》:

世纪长歌的悠然回响

作家文摘 2025年01月14日

  巴金既是文学巨匠,又是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翻译家。其生命跨越百年,生命历程和创作经历,恰似一首时而婉转时而雄壮的长歌,在民族的文化记忆中悠然回响。

  近日,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的纪录片《巴金》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见图,海报)。该片总导演王俊杰有数百部人物传记片的摄制经验,曾经多次获得“星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他称《巴金》的拍摄是一次文化苦旅。

  这部纪录片从2019年立项,到2024年播出,时间横跨6年。主创团队奔赴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国内外30余个城市,累计里程达42000公里。真实是纪录片的基石,制片方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书籍4000余万字,同时挖掘整理大量文献影像资料,并深入采访国内外学者专家30余人,摄制了大量珍贵影像素材,使纪录片具备了史料价值。

  但记录巴金这样一位文化大家,仅有真实是不够的。《巴金》采用纪实风格,围绕人物的家庭、成长、创作、爱情、思想等构建起多维叙事脉络,展现巴金悲天悯人的善和美,炽热坦诚的人格与精神,深沉博大的家国情怀,对真理和“讲真话”的执着追求。

  同时,创作者采取纪传体、编年体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删繁就简,有取有舍。该片200分钟8集,体量并不大。但创作者却在这样一个体量中,将一个充满历史质感和文化韵味的人物故事娓娓道来。

  在艺术表达上,《巴金》没有追赶时髦,过于炫技,而是选择在现实视角之中融入尽可能多的历史影像,让荧屏前的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厚重感。整部作品唯一的数字包装,就是片头散碎的飞沙飞舞凝聚成金色的“巴金”两个字。

  此外,该片还使用电视纪录片中采用不多的后期校色技术,使画面色彩呈现出低饱和度色调。片中上海外滩的钟楼,成都正通顺街的双眼井,泉州、桂林的街景,《收获》杂志社的老洋房,摄制的对象虽然是当今的状态,但通过镜头对光影巧妙的捕捉以及画面色彩的呈现,表现出一种沧桑的历史感。而巴金坐在轮椅上对鲁迅先生的雕像长久凝视时的侧影,更是于无声处彰显文化思想对民族精神深远的影响,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

  此外,该片的解说词也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文字准确而富有张力。担纲解说的李冬冬有丰富的纪录片创作经验,对巴金也有深刻理解。她整体上采用理性、严肃,甚至有一点点冷峻的风格解说,但在描述巴金和萧珊爱情的那一集中又露出一丝婉转和温情,体现了语音驾驭方面的深厚功力。

  总之,纪录片《巴金》从多维度书写巴金真实立体的形象,以大历史观重构巴金人生际遇以及文学创作和精神成长历程,着力发掘其中超越于文学之上的更雄阔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摘自1月8日《光明日报》 张东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