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75年:镜头刻录新中国巨变

作家文摘 2025年02月04日

  1994年,徐永辉登上央视春晚,与倪萍同台

  1950年,徐永辉为叶根土一家拍摄的第一张全家福

  1月29日,大年初一,“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5春节大联欢”正式播出,95岁高龄的浙江日报原高级记者徐永辉又一次登上电视荧幕,带着他75年来的影像作品,向全国人民再道一声:新年好!

  75年,他用镜头记录家国巨变,从一户户小家庭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中梳理出新中国的发展脉络。

  一部75年的农民翻身史

  “看到他们的生活以后,我非常难过,也迫切地想把旧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记录下来。”1950年,面对穿着破烂的孩子和久病缠身的女主人高阿二,当年20岁的徐永辉深受触动,为叶根土一家定格下的这张全家福,也坚定了他开启跟踪摄影的决心。此后,徐永辉花了十年的时间寻找叶根土一家,直到1959年夏天才在台州黄岩与他们再度重逢,为他们拍摄下第二张全家福。在那之后,叶根土家里的大事喜事,徐永辉几乎都在现场,陆续拍下近万张照片。

  叶根土一家的变化,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变迁,是中国无数农民家庭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

  岁月变迁,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穿衣风格更是与时俱进。上世纪60年代,叶根土的大女儿叶桂凤出嫁时,扎着干净利落的双马尾,身上是一件朴素的花衬衫,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进入21世纪后,徐永辉参加叶根土孙子叶胜忠的婚礼时,新娘已经穿上了洁白的婚纱,脖颈上戴着钻石项链。

  提及住房变化时,徐永辉拿起另一张照片——1951年他在杭州余杭拍摄的两间茅草屋,屋子的主人叫汪阿金。“我记得很清楚,汪阿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一间新瓦房,带全家搬离阴暗潮湿的草棚。”徐老说,汪阿金的梦想早已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一间新瓦房,支撑起汪阿金的一生,也串联起汪家数代子孙的奋斗史。70多年来,徐永辉见证了汪家越住越好的新房,从茅草屋到平房,再到庭院楼房、新式洋楼,如今,汪阿金的小儿子汪水法已经换成了宽敞的小别墅。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徐永辉用两个方面总结:一是靠党的领导,二是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项硕果累累的教育事业

  在徐永辉的照片里,有一张格外生动:1957年12月,一间破旧的农具仓库里,年轻的李招娣背着孩子,手执教棒,耐心教着村里的乡亲们识字。“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说起李招娣,徐永辉的评价格外高,而在他对这户人家近70年的跟踪里,教育二字,贯穿始终。

  回忆与李招娣的初次见面,徐永辉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在路上就花了整整两天半时间,还碰上下大雪,走了很久才到李招娣所在的村子。”直到夜幕降临,徐永辉才在一间点着煤油灯的破屋里看到正在上课的李招娣,定格下这位“扫盲女状元”的第一张照片。在李招娣的努力下,全村30多个青年脱盲,当时她所在的龙泉县安和村成了浙江省第一个“无盲村”。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80%为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0.26%。在无数“李招娣”的努力下,新中国从扫盲运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步步发展起来,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质量较高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已经在龙泉浙大中学工作了8年的杨志龙,对山区教育事业格外重视,而他的父亲,正是当年徐永辉镜头里,被李招娣背在身后的那个虎头虎脑的幼童。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乡村从未被忽视。

  “新中国要国强民富,必须重视教育和文化。”这是徐永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此,在关注李招娣的同时,他对叶根土家的第四代——大女儿叶桂凤的孙女杨希晨格外关心。2013年,杨希晨大学毕业后保送研究生,当时,年过八旬的徐永辉特地前往上海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她也是叶家这么多年来培养出的第一位研究生。

  枯木逢春的卫生健康奇迹

  2024年8月30日,徐永辉跟踪摄影艺术馆在嘉兴市南湖区七星街道正式开馆。开馆当天,75岁的娄玉妹身穿一条红色碎花裙,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很难让人联想到她曾在花季饱受血吸虫病困扰,一度瘦骨伶仃、形似骷髅。

  “徐伯伯对我,就像是对女儿一样。”提起徐永辉,娄玉妹十分亲切,作为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见证人,多年来,她奔走于社区街道、省市卫生机构,宣讲防治血吸虫病的各类知识。

  在娄玉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枯木逢春的医疗奇迹,也印证了我国在卫生健康事业方面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多年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有效增强。

  活到92岁的高阿二,如今年过九旬安享晚年的李招娣,75岁神采奕奕的娄玉妹……徐永辉的照片陪伴她们从青春到垂暮,在徐老关注的十多户人家里,几乎家家都有长寿安康的老人。

  75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1996年超过70岁,达到70.8岁;随后持续提高,到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达到78.2岁;2023年进一步提高到78.6岁。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在徐永辉长达75年的跟踪拍摄生涯里,有了最好的注解,显得更加鲜活动人。     (摘自1月30日《浙江日报》 俞碧寅 朱海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