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何言不由衷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04日

  同治三年(1864)秋,左宗棠(见图)与曾国藩闹翻后,不仅断了交往,而且常骂对方,仿佛不共戴天。数年后,左宗棠却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在表彰刘松山的奏折夹片里,大赞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结果不仅让公众大跌眼镜,而且连曾国藩也不明白他的葫芦里究竟装的什么药。

  摘桃子的不是栽树人

  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捻军的斗争自1853年开始,坚持了16年。同治七年(1868),由于清政府实行坚壁清野政策,西捻军的后勤补给极端困难,加上连日阴雨,河水暴涨,被包围于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西捻军行动受限。六月二十八日,西捻军在山东茌平被李鸿章的淮军刘铭传、郭松林部队歼灭,捻军抗清斗争至此全部结束。左宗棠、刘松山、郭宝昌等人,是辛辛苦苦栽树人,最后摘取桃子的,却是李鸿章、刘铭传及郭松林。

  七月初十,清政府以平捻之功,加李鸿章太子太保衔,并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左宗棠加太子太保衔;刘铭传晋为一等男;郭松林晋为一等轻车都尉;刘松山赏给三等轻车都尉;郭宝昌赏给骑都尉。这表明,战争过程虽也重要,但最后取胜才是最关键的。左宗棠在奏折夹片中明为刘松山鸣不平,暗给自己表功,即由此而来。左宗棠哪能咽得下这口气?

  前后矛盾

  西捻军统帅张宗禹投河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左宗棠便认为不能算大功告成,于是当即给李鸿章去信,要他在捷报中“不可说十成话”。当看到李鸿章的《张总愚全股荡平折》,他又给朋友写信说:“残捻不过二三千,能战者不过数百,且乏器械。二十七日窜至茌平,李少荃宫保遂报荡平。惟张总愚尚无确实下落,张正祥、王老贯闻皆同时窜逸,此局恐仍未了。”像这种心有不甘的话语,左宗棠说得再多,人们也不会觉得奇怪,顶多会意一笑而已。可在打给朝廷的报告里,他偏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反常态,大赞此前被他骂不绝口的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确实让人难以捉摸。

  其实,他说曾国藩“知人之明”,也是在打自己的嘴巴。此前,他曾多次批评曾国藩“知人不明”。他不仅嘴上这样说,而且行动上常跟曾国藩对着干。

  《水窗春呓》记载,欧阳兆熊曾向曾国藩推荐武将李楚材,说他是个难得的将才,但曾国藩就是看不到此人的长处。无奈之下,李楚材只好求欧阳兆熊写封介绍信,打算到左宗棠营中效力。欧阳兆熊说:不需要写什么介绍信,见了左宗棠,只要说曾国藩不用自己,他马上就会用你。李楚材如法炮制,左宗棠果然将其收入麾下,“令统四营,颇立战功”。

  欧阳兆熊写的这些事实,笔者一时虽然无法找到旁证,但同治二年(1863)五月初八日曾国藩在回复左宗棠的信件里,却写了这样的话语:“来示谓鄙人喜综核而尚庸才,盖不尽然。”然后举了识拔太平军降将程学启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部下“庸则有之”,自己“尚则未也”。可见左宗棠痛斥曾国藩“用人之谬”,不仅实有其事,而且根本不怕曾国藩难堪。

  事实上,曾国藩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发现刘松山是个特殊人才,更没有一路破格提拔他,左宗棠如果硬要将“知人之明”的高帽子戴到曾国藩头上,也是很勉强的。

  既然如此,左宗棠为什么要违背本心,说一些言不由衷、前后矛盾的话语呢?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借题发挥,深层次用心是怨怪朝廷赏罚不明。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在挽联中写“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还说此语“久见章奏(即《刘松山转战出力并曾国藩知人之明片》),非始毁今誉”,倒是统一了口径,却不知是否出自真心。

  (摘自《书屋》2025年第2期眭达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