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4日,普利兹克建筑奖宣布,来自中国成都的刘家琨(见图)荣获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项在国际上是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这是时隔13年,中国建筑师再次获得该荣誉。评委会指出,刘家琨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对建筑项目进行处理,甚至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日常生活场景。
建筑师刘家琨的工作室,藏在成都玉林的一处居民楼里。最早从设计院出来的时候,他的工作室在一座茶馆的楼上。楼下是条仿古街,雕梁画栋,张牙舞爪,却只是城市画皮。
20多年前,刘家琨搬到玉林,这个小区的业主正好也是他的朋友,物美价廉,他就这么安顿下来。20年间,玉林附近的街区经历了从没落到重新活络的转变,以至于现在的玉林“太方便了,不想搬走”。
这确实是一个看上去有些年头的地方了,门上贴着简单的标牌“家琨建筑”,下面是已经掉色的花笔字“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家琨建筑的办公室里有三只猫咪,它们无法无天,想睡就睡,随时把持着打印机和建筑师的桌子。
玉林颂则是刘家琨在一年前开设的空间,位于工作室隔壁的单元楼。这里售卖酒咖和一些简单的文创产品。窗边放满了水生的绿植,它本来是为了工作室空间拓展的需要而建,后来成了给从事建筑设计的人的一个交流空间。最近的展览来自建筑师董功,讲述在建筑项目里是怎样保护一棵树的。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其实没那么好做,像刘家琨这种有名的建筑师也不会例外。许多中小型的建筑工作室能接到的最大的项目,就是一些商品店铺的装修。“恰恰好是在这样的时候,更应该做一些精神性的,甚至是天真一点的、理想主义的事情。”刘家琨说,这应该就是玉林颂的终极目的。
在刘家琨的眼中,西南是一片不怕旁逸斜出,更无所谓杂草丛生的区域,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天然的因地制宜,所以他关注地方的气候与风土。刘家琨最近落成的建筑项目位于二郎镇,在赤水河的崖壁上修建酒博物馆“洞仙别院”,也正是如此特殊的地形地貌才吸引到他。
还有一个例子来自刘家琨的“再生砖计划”。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一个月,用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秸秆作纤维,加入水泥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作为一种便宜的基本建材,用作灾区重建材料。
刘家琨在接手如今火爆的东郊记忆改造时,还是“大拆大建”流行的时期,他的任务只是把一个废弃的、有些苍凉的老厂房改造成彼时名为“东区音乐公园”的地方。他没有预料到东郊记忆后来的人气,但保留了工业的痕迹及其在后续功能上的通用性。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刘家琨在2001年设计建成的私人博物馆,是一个园林式的纯粹审美性空间。雨天,青苔会爬上一切时间该覆盖的地方,高古的汉代墓刻遍布角落,肥硕的锦鲤游过。
而站在博物馆一步一景的倾斜步道上,庭院深深的景观却能找到与西村的某种相似性——西村是在2015年环绕街区沿边修建的,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长长的步道望过去,都是黄蓝相间的外卖骑手以及来上暑期培训班的孩子和家长。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首诗,西村是社会学。”刘家琨这么说。西村所受赞誉空前,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保存的是曾经的集体记忆,赞扬的是竹林下活跃的市民生活。
刘家琨在成都的一所100多年前建造的教会医院中长大,如今医院建筑大多已经拆除,只留下了很小的一部分。他想,如果这个建筑可以保留下来,可能是不输东郊记忆的场所。 (摘自3月5日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李靖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