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在大城市,谁来照护?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07日 ·驳 静·

  上海静安区江宁路街道,面积1.84平方公里,实住户籍人口约4.8万人,60岁及以上的约2.6万人,超过80岁的老人有4200余人。 在这样一个老龄化突出的区域,无论社区,还是家庭,试图解决的养老问题都是同一个:当你老了,谁能照护?

  独居老人

  公公走后大约半年,崔亦非发现,婆婆沈慧英(化名)玩手机上瘾。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一应俱全。有一天,崔亦非发现婆婆在软件里跟一个陌生人谈情说爱。婆婆告诉对方,丈夫死了,自己很孤单很寂寞,连家庭住址和电话都说了。之前,沈慧英还“玩”淘宝,因为收到的快递太多,软件被儿子卸载了。沈慧英挺生气,不得已,儿子又给装了回去。

  老伴儿过世4年,沈慧英还会经常想起,“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过去腿脚灵便时,她经常出去旅游,现在有风湿、腰椎间盘突出,去不了了。

  担心婆婆在手机上碰到骗子,崔亦非跟丈夫商量,将老人送到社区的日托中心。车接车送,每月380元就可以待上一个白天,一周五天,工作人员领着做操,还可作画、谈天。沈慧英一开始不乐意去,她认为这是送她去养老院的前奏。现在,也觉得总比一个人待在家好。

  沈慧英近80岁,跟儿子儿媳住在不同小区,相隔一站路。这也是有条件的上海人普遍的选择。沈慧英的儿子算很有耐心,每天都会去看她。即便如此,沈慧英还是有大量时间独居。2023年11月,她起夜上卫生间,在走廊里摔了一跤爬不起来,直到第二天儿子进屋,喊邻居帮忙,她才得救。

  那次意外让沈慧英心有戚戚,排除养老院,她想,只有24小时住家保姆这一条路了。其实现在,钟点工每周也来四次,除了做卫生,还会给她洗澡。儿子儿媳已进入退休年龄,在照护老人上力不从心。按照2022年数据,上海市常住人口预期寿命为83.18岁,这意味着,许多人会在退休前后迎来承担父母照护责任最重的时候。

  照护之难

  照护老人有多难,崔亦非深有体会。2001年,崔亦非34岁,是单位里的业务骨干,儿子刚出生一年,她的母亲就查出淋巴癌。母亲去世前半年,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很容易交叉感染,崔亦非决定在家里给妈妈打吊针。家里也没请护工,这是她爸爸决定的。“呼衰”患者身体消耗大,几乎每隔两个小时就想吃东西,晚上也一样,几乎没有护工愿意干。崔父决定不如就自己来照顾。

  崔亦非和父母住在同一栋楼,她在父母家里准备了打吊针的全套装备,还有制氧机,甚至强心针。那段时间,像去医院查房一样,崔亦非每天早上上班前去看一趟,下班后去看一趟,睡前23点再去看一趟。

  为了更有规律地照护妈妈,崔亦非决定不再做医生,她想办法调到了坐办公室的单位。父女俩因为照护病人,都住过院。崔亦非得心肌炎住院时,已是母亲临终前最后两个月,她一住院,妈妈也终于同意去住院。住院大约一个月,妈妈就走了。三年后,崔亦非的父亲也确诊了膀胱癌,临终前的三个月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作为医疗行业从业者,崔亦非自认为“已经算很有资源了”,并且父母先后去世的那几年,她还是壮年,但依然感觉到疲惫不堪,育儿事宜全都分配给了丈夫。

  “恐惧”养老院

  婆婆对养老院的抵触,崔亦非不陌生。崔亦非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当志愿者,听老人们谈起的话题里,养老院出现频率非常高,整体都挺负面的。有小孩的担心小孩去看望得少,以至于在养老院里可能被虐待,没小孩的就更担心了。

  江宁路街道辖区内公办民营的上海乐宁老年福利院(以下简称“乐宁”),里面住了一位陈老伯,是为数不多主动选择“提前”住进来的老人,他的情况可能更能代表本地老年人的心态。陈老伯膝关节有问题,失去行走能力只是时间问题。他决定在那之前去住养老院,否则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将依赖爱人和女儿。他爱人体质一向不太好,女儿工作又忙。

  陈老伯排除了郊区和外地的养老机构,那里或许景观和设施更好,但乐宁离家近,方便老婆和女儿过来看望。更重要的是,他仍能住在生活了近70年的街区,这让他感到安心。

  开销上,床位费、护理费和餐费三项,加起来一个月6000元左右,养老金足够支付。院里常备老年人基础病的药,还有主任医师每周坐诊;不过睡眠没有家里好,吃饭也不能随心所欲,这是短板。

  在乐宁,陈老伯住的六人间,屋里算上他和护工何师傅,目前四个人。隔壁床躺着一位重度帕金森患者,据何师傅说,已经住了六年,刚来的时候还能起身、讲话,现在24小时卧床。陈老伯心里不太是滋味。

  所以大多数老人,仍然希望居家养老。在静安区,80岁及以上的老人,都以居家养老为主。为了服务这个群体,静安的社区推行起“老伙伴计划”。江宁路街道三星坊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剑峰说,在他们社区,老伙伴志愿者保持在19人左右。他们2019年服务老人数量为95人,2024年为110人,主要集中在独居老人和部分纯老家庭。王剑峰担心,再过两年,有一批“小老人”年龄超过75岁,就得退下来,招募新的志愿者很可能没那么顺当,因为现在的老人越来越知道退休了“要去享受,要去旅游”。

  崔亦非做志愿服务工作已经一年多了,观念也有所变化。她请过养老院的负责人来开过讲座,那位院长给出的建议是,趁手脚灵活、头脑清楚的时候,多去走访几家养老院,甚至可以“试住”。崔亦非跟丈夫聊起过养老院,丈夫的第一反应还是“养老院怎么能去的”。她说现在并不着急立刻说服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可能年纪尚轻时觉得绝不能接受的选项,都会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