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
易彬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

穆旦结婚照,1949年12月于美国
本书以文献为基,全景呈现“诗人穆旦”与“翻译家查良铮”交织成像的一生。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耕穆旦研究20余年,本书堪称“一部以文献丈量生命的传记”。
世纪之交的时候,穆旦最终被选定为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其时,穆旦研究(包括文献整理)的总体格局未定,论文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或所谓思想的辩诘,也做了历史寻访的工作。而随后《悲观的终结》等文章的写作以及采访杨苡、杜运燮、江瑞熙(罗寄一)、郑敏等人,大概可算是新的开始。实际上,四位友人在同一个时段来谈穆旦,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他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同学四人谈穆旦》,2002),道出了许多非亲历者不能体察的内容,所勾描的“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而不得的穆旦形象也生动可感。
一晃20多年过去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关于穆旦研究的文字已成系列,侧重点自然是各有不同,这部《穆旦传》则可说是综合性的写法。20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生态已大为改观,穆旦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同道中,有一个微博时代就已结识但至今未曾谋面的朋友,他很喜欢穆旦,做着跟文学毫无关系的工作,最初只是在微博上互动,有时会跟我透露些穆旦的资料,比如询问某网上的某个材料是不是穆旦本人的字迹之类(东西是真的,但有代抄的情形)。某次,我为学报主持的诗歌研究栏目刊出穆旦研究专辑之后,给他寄去一本,他说也要给我寄个东西,哪想寄来的竟然是穆旦的第三部诗集《旗》。后来他又寄一叠穆旦交代材料的复印件(花了不小的价钱购买穆旦材料而获得)。在那些时刻,你真会觉得,即便学术研究的读者再少,有这样一个读者,也是值得的。何况,现在穆旦是热门的研究对象,很受读者的欢迎。
书名“幻想底尽头”,出自那首被认为是开启了穆旦晚年写作的《智慧之歌》: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现在都枯黄的堆积在内心。
一个“从幻想底航线卸下的乘客”,“永远走上了错误的一站”(《幻想底乘客》,1942),在1976年3月,已然走到了“幻想底尽头”——精神的折磨还在持续,又因夜里骑车摔伤腿而新添肉体的疼痛。“幻想”在穆旦的写作中算是比较高频的词汇,也有着非常切实的人生含义在——疼痛感最终也没有消失,1977年2月26日,终于决定动手术的穆旦因心脏病发作而倒下!
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一方面是因为传主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文献的审慎处理,全不是“讲故事”的写法,秉持的是“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的原则,努力去追摹史家的笔法,而不做文学式的虚构与渲染。
不管时代如何流逝,还是那句话:爱诗者,将与诗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