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锦上添花”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18日

  近年来,出自不同“产地”、带有浓郁地域风格的影视作品接连涌现,勾起了观众别样的“乡情”。最近播出的年代剧《六姊妹》以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淮南为背景,讲述了田家庵区老北头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的人生故事。

  吸引观众沉浸式观剧的,除了那些平实动人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还有淮南这座城市带来的独特质感。《六姊妹》中何常胜一家移居淮南的轨迹,恰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剧中美食如豆腐、牛肉汤、面圆、馓子等营造出浓郁的淮南烟火气息,让观众感受到小城生活的质朴,激发了对这座城市的好奇和探索欲。

  不同地域、独具特色的影视作品,宛如一幅幅风格各异的文化拼图,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视听景观。近几年,“京味剧”构成了荧屏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芝麻胡同》《鬓边不是海棠红》等京味电视剧以酱菜、京剧等作为作品的意象,巩固着人们对北京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的印象。

  《我在他乡挺好的》《小欢喜》《什刹海》等电视剧,既蕴含传统京味,也充满大都市的现代化气息。

  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影视佳作热度高涨。去年年初,一部《繁花》高度还原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上海“腔调”,被广大观众津津乐道,剧中少了些繁花将落的沉痛悲凉,多了些峥嵘岁月的朝气蓬勃、豪情万丈;同样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剧集《城中之城》,热度与口碑“双破圈”;都市题材剧《承欢记》《欢乐颂》《安家》《三十而已》中,上海既是奋斗者的梦想地,也是时尚文化的展示台,烟火气与时尚感俱在。

  以东北为背景的剧集表现同样抢眼。《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东北乡村喜剧既热闹欢乐、轻松解压,细品又不乏深意。悬疑题材也尤为青睐东北,《漫长的季节》《无证之罪《双探》《平原上的摩西》《雪迷宫》等作品,都将悬疑叙事放到东北,展现极致的视觉风格。

  方言也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听觉符号。相比普通话,方言能够更为凝练精确地展现出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比如《武林外传》中出现的各地方言大杂烩,不仅增加了同福客栈人来人往的江湖感;《人世间》中东北方言的表达分寸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观众耳熟能详的方言词汇“唠嗑”“疙瘩”等,也有经典语言包袱“你瞅啥”“瞅你咋的”等,鲜活地还原了东北话的神韵,透出平凡人家的烟火气息。

  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也为作品赋予鲜明的标签,使其更具吸引力与辨识度。《都挺好》(见图,剧照)里的苏州评弹每次出现不仅符合人物情绪,还将苏州风味浸润开来。衣食住行作为地域文化的又一表征,也为电视剧增加了不少滋味。

  《繁花》里的年糕排骨、《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的冻梨、《装台》里的肉夹馍和胡辣汤等,都令观众食欲大动、心向往之。这些地域特色元素的呈现,不断拓宽视听艺术表达新空间,丰富着荧屏的“地域印象”。     

  (摘自2月26日《齐鲁晚报》 刘宗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