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顾客在东京的一家便利店购买储备米
从去年夏天开始,以大米为主食的日本一直处于米价居高不下的状态,平均每5公斤大米的价格维持在4200日元(约合210元人民币)左右,几近翻番。日本米价高得让人直呼“吃不起”,国民的钱包和情绪都受到不小的冲击。在这波被称作“令和米骚动”粮价风波中,掌控日本广大农村的农协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战败后的日本农业七零八落,农民生活困苦。为扶持农业,日本政府于1947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日本各地农协便应运而生。农协几乎可以操纵日本整个农业,它的出现在一定时期带动了日本全国农业的发展,也使得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自此,农协的垄断地位逐渐形成。
这波高米价风波始于2023年。受日本农村老龄化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日本全国农协和农林水产省为了保护米价,决定提升减反补贴力度,直接导致当年大米减产10万吨左右,又适逢高温造成大米减产,累计减产量达40万吨。从而使得从2024年8-9月开始,日本出现了寅吃卯粮的情况,提前消耗掉了2024年生产的稻米,且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日本的农协全称是日本农业协同工会。简单来说,就是由农户自发组成的互助组织。它的初衷很简单:帮农户把农产品卖出去,替他们采购肥料、农药、农机这些生产必需品,顺便提供金融服务,如贷款、存款、保险等。
年初,农协向农户支付收购秋季稻米的预付款,待大米收获后再按市价多退少补。农协直接收购农户手中的大米,并进行加工、分装,再批发给市场。因此,在销售方面,农协拥有直接定价权。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农协不愿在这一交易过程中亏损,自然就会维持较高的价格。
此外,随着日本农协的发展,其经营业务和组织规模也日渐扩大。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日本全国有496个农协组织,雇佣了大约16.7万名员工,其业务范围也拓展到了银行、保险、婚丧嫁娶等各个领域,承包了农民从生产到生活的一切需求。
近年来,农协所从事的卖肥料、帮农民销售等相关业务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更不用说还要养活近20万人的农协职员。因此,能够操控米价的农协是绝不希望看到米价回落的。
日本专家预计,高米价问题反映的是日本的社会结构问题,如不能彻底进行改革,无论政府投放多少储备米,到明年秋季也不能改变5公斤大米4200日元的价格走势。日本首相石破茂要想在“高米价和对美关税谈判不力”双重压力的民愤情绪中赢得7月的参议院选举,困难可想而知。
(摘自6月23日《文汇报》 刘洪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