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人类精子库

作家文摘 2022年03月01日

  杭州城西一幢不起眼的灰色楼房,是浙江省人类精子库(见图)所在地。在外界看来,这里显得神秘。姚康寿是精子库的老主任,他为我们解开了这里的“秘密”——

  1982年,我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泌尿专业研究生毕业,进入浙一医院泌尿科工作。

  浙江省人类精子库设立在原浙江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当时的传统观念,计划生育被认为是女性的职责,主要方法是一胎放环(避孕),二胎结扎(输卵管)。国家看到女性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就提出要积极推广男性绝育。在卫生部的号召下,各省纷纷建起了省一级的计划生育科研所。1985年,浙江省也开始着手筹建。

  筹建初期,急需抽调泌尿科和妇产科的医生。当时我硕士的研究课题恰好与男性避孕绝育相关,就被派到这个研究所来了。总共只有七八个工作人员,大家身兼数职,除了看病、做手术、写课题,还要下乡指导计划生育工作。

  很多男性对输精管结扎术很排斥,有的家庭害怕万一碰到“失独”等情况,就彻底“绝后”了。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广输精管结扎术,我们提出可以免费保存精子的“弥补”方法。

  1981年,中国首家人类精子库在湖南湘雅医学院成立。两年后,卢光琇教授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产妇成功诞下一名健康的新生儿。很快,全国各地纷纷学起了这门技术。技术掌握后,我们把同意做结扎手术的男性精液进行免费保存。最初,整个研究所就保存了二三十份精液。

  研究所一边指导人们计划生育,要优生;一边就有因无法生育来上门求医的人。我记不清接待过多少这样的病人,他们大都愁容满面。经常一检查,无法生育的原因在男方。

  挑选精液最重要的是血型要匹配。在这个基础上,再从“捐精人”的学历、外貌等其他因素中优选。挑选的过程完全是双盲的。我们不会向任何一方提供另一方的任何隐私信息。来我们这里求医的病人有个特点,一旦小孩生出了,就不再愿意与我们发生联系。有时,医生想做个回访,有人甚至把电话号码都换掉了。

  “精子”有需求,就需要寻找更多的“捐精人”。研究所附近高校很多,我们就把目标瞄准了高校里的男大学生,他们精子、基因都差不到哪里去。但那个年代,说起“捐精”,大部分人都羞答答的。发传单的同事分成几组,有的在食堂门口,有的去男生寝室楼下。发传单也不敢大声吆喝,生怕把学生吓跑了。碰到有点好奇的大学生,塞给他传单,刚想开口介绍,对方一看“捐献精子”几个字,马上就脸一红,头一低,一句“知道了”,走了。

  回所里零星等到一两个电话,有大学生愿意来捐,最后捐成功了,我们也会给予几十块钱的补助。还要委托他帮个忙——“身边有没有合适的同学,推荐过来吧。”这也是我们最初开展“捐精”工作的真实窘境。

  

  现在,浙江人类精子库的接力棒已经交到第四任主任盛慧强的手中。他给我们描述了时代变化带来的新故事——

  2005年2月,浙江省人类精子库正式挂牌运行,成为全国第六家人类精子库。我们精子库有三大职能:治疗不育症,开展精子采集、检测、冷冻保存,向具备资质的辅助生殖机构提供优质精子;利用超低温冷冻技术保存健康精子,以备将来生育使用;面向全国,培养输送精子库及男科专业技术人才。

  近些年,因为媒体报道多了,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解放,每年主动上门来捐赠的志愿者多了不少。但有好几个误区,我也要辟辟谣。

  网上说:捐精可以买房,那是没有的事。自愿来捐精的志愿者,都要经过一道道严格的检查。有个不太乐观的数据,对比15年前,年轻男性的精子数量在明显下降;反映精子活力的指标也在一路走低。熬夜、久坐、吃不健康的食物、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这些因素都是“精子杀手”。毫不夸张地说,每10个来捐精的志愿者,达标的不到三人。

  精挑细选出来的志愿者,需要来捐5-10次,每次间隔一周,总共为精子库捐献不超过40份的精液标本。捐赠结束后,过半年还要来复查一次血液,才算圆满地画上句号。捐赠者会得到一笔4000-5000元左右的补助。所以,靠捐精可以买房是谣言。

  精子捐赠者多了,我们也碰到过各式各样的人。有的捐赠者明确表示,不要一分钱补助,他认为收了补助,就破坏了捐赠行为的公益性;有的捐赠者问我们,能否出具一份捐赠证明,他想拍照晒下朋友圈。

  有的捐精者会有各种顾虑,“很多年后,有个孩子找上门来认亲怎么办?”“万一我的子孙后代性别不同,碰巧相爱,近亲结婚了怎么办?”

  其实大可不必担忧。我们国家的供精采取“双盲制度”,供精方和受精方都无法得知对方的信息。志愿者在捐精前,还要签一份《知情同意书》,保证供精者不追问、不追踪供精妊娠后子代的信息,也讲明对供精产生的后代,他们不享有任何的权利和义务。

  另一方面,全国的精子库都是信息联网共享的,每位志愿者只能在一家精子库捐精,不能重复捐。同一人捐献的精子最多只能供五个不育家庭使用,单身女性想求精子生育,目前法律也是不允许的。

  生殖中心在使用精子时,会考虑到双方的户籍地,保证双方异地才会配对。同时,精子库和生殖中心会为供精者和受精者的后代提供咨询,尽可能避免未来伦理问题的出现。

  精子库也会为每个志愿者送上一份“生殖保险”,就是免费保存他本人的一份精子标本长达10年。我碰到过一个真实案例:有位志愿者捐献的精子已经成功帮助五名妇女受孕,之后多余的精子就在库里封存了。没想到几年后,这位志愿者又来了。原来,生育政策放开后,家里很想生二胎,但身体机能的改变已经让他丧失生育能力了。他忽然想到自己当年捐献的精子。精子库伦理委员会经过慎重讨论,最后通过了该志愿者用本人库存精子再次生育的要求。

  值得点赞的是,现在一些年轻人对生育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了。前些年,有个做设计工作的小伙子在女朋友“督促”下来保存精子。他女友从事的是生物工程,较早地了解到精子保存的重要性。他们还不想太早结婚生育,又担心年龄增长会影响精子的质量。

  无论是过去的“独生子女”,还是现在的“生三胎”,我国一直鼓励“优生优育”。这中间,“精子库”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自2月14日《杭州日报》 姚康寿 盛慧强口述 王晓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