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左起)朱德、董必武、周恩来在延安
1962年,董必武夫妇与长子董良羽、女儿董良翚在钓鱼台
中共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他17岁中秀才,28岁留学日本专攻法学,通晓英、日、俄、法等多国语言,35岁投身共产主义事业。
说起父亲参加共产党的动机,其女董良翚说:
我上大学后,有一次陪爸爸、妈妈散步,爸爸跟我讲《聊斋》。有一篇叫《商女》,说一个商人要女儿自己挑丈夫,她挑来挑去挑不上,商人很生气,她就嫁给一个人做妾。嫁过去后,大老婆欺负她,用烙铁烫商女,结果烙断了悔纹,商女自此交了好运。爸爸说这是封建迷信,但他欣赏商女的一句话:明知火坑而故蹈之。他说自己就曾经明知火坑而故蹈之。
董必武给女儿讲,马列主义刚传入中国,他先读的是日文,慢慢地才有了中文。当时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好,他就想看看好不好;有人说不好,看了赤化,要被杀头,他就要看看赤化不赤化。董良翚说:
爸爸跟我说:那么多书,上哪儿找有用的来读呢?结果统治阶级给划了个圈圈,不就一下子找到了吗?后来我们很多人都感觉马克思主义对。道理对了,接下来就是干。这就硬是要有“明知火坑而故蹈之”的精神。
父亲在一些电视剧里出现时,要么只是一味地附和,要么就是跑去给人开门的角色。这是因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时期,父亲的名字就渐渐湮没在前线战场的背后,人们不知道这个时候父亲在哪里,在干什么?
抗战全面开始之前,董必武是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战全面爆发,他离开根据地,在敌后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宣传抗日;创办湖北黄安七里坪、河南鸡公山等游击队训练班,为新四军培训骨干;担任中共长江局委员兼民运部长、南方局常委兼宣传部长、重庆局书记,主管统一战线与隐蔽战线的工作。
董必武在西安、武汉等多地八路军办事处担任领导,为新四军争取军饷和服装;为八路军筹集武器和战备物资;为延安等抗日根据地介绍进步青年、科技人才、国际友人;与国民党当局交涉释放在押的政治犯;恢复和发展湖北、河南等地区共产党组织等,在幕后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1943年第三届国民参政会上,国民党何应钦指责中共不遵守军令、政令,擅自挺进敌后,扩大防区,强收粮税,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摩擦等。单刀赴会的董必武面对国民党众人,反问道:抗战初起,国民政府号召守土爱国,人人有责,十八集团军挺进敌后,政府四年多没有补充一颗子弹,三年没给一文钱,我们还是在敌后坚持抗战,牵制敌人十几个师团的兵力,政府不嘉奖反而要谴责吗?当地人民解放了,我们组织民主政府征粮、征税供游击队支用,有什么不好?十八集团军挺进敌后,某些国民党军队跟在后面去抢地盘,制造摩擦,“皖南事变”不是最明显的事例吗?一番舌战,让参会的国民党社会部部长谷正纲叹道:为什么共产党有这种老头子,而国民党没有?
董良翚说:
父亲从不跟我们谈及他的经历。父亲在西安、武汉、重庆、南京等国统区工作达10年之久,培养和领导多名重要情报人员,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交朋友并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在解放战争中,为我党我军获取国民党的情报,为促使国民党军起义的事迹,今天都逐渐公开了。 (摘自《文存阅刊》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