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书店,珠海无界书店多少有一些优势:是城市里唯一一家面海的书店,坐落在一个大社区之中,有书店还有美术馆……在尝试售书新方式上,直播、盲盒、社群……哪一个都没缺席。无界书店的各种尝试,是当下实体书店的一个缩影。
直播间的“极低折扣”
直播卖书动辄几万册销量的同时,争议随之而来,舆论不乏“贱卖”“盗版”等刺眼的词出现。
从事媒体工作的90后女孩刘珊珊热爱读书,线上购买是主要方式。在她看来,直播间里卖的书多数是“一周教会你为人处世”“最高效的管理学”一类,“气质是轻浮的,直播+成功学+低价,是现在直播间卖书的统一模式吧。”刘珊珊说,“如果直播卖书能够像美妆一样,认真选品、认真解读、认真搞促销,未来还是可期的。”
在新经典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辑杨晓燕看来,低价就是直播带货的商业逻辑,直播间不止书的价格低,所有的商品价格亦然。“消费者为什么要在你这个直播间买?第一,他有需求;第二,便宜。主播让粉丝得到好处——最低的价格,消费者才会常来。”
杨晓燕说,大部分直播卖货的利润很薄,主播选品也比较挑剔。“有时候,如果是有一定库存的旧书,处理一下也比较合适。但主播低价促销只能是偶尔为之,不能是常态。当上中下游都有各自的利润空间,书业整个链条才能正常运转,书业才健康。”
书业营销专家路毅介绍,现在,出版企业和书店开始尝试自办直播,有两类账号获得成功,一是切入“套装、漫画、小说”等细分赛道,在内容表达上精准输出;二是主播风格特别鲜明,形成了账号的“人格化魅力”。
找到适合的推广渠道
路毅说,出版企业也好,书店也罢,想发展新业务模式,核心难点仍在于“拥有专业人才、落实激励机制”,“抽两个年轻人搞搞宣传”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不同种类的图书适应不同的推广渠道,比如,短视频、直播中,能展示的图书品种非常有限,自然更倾向于大众畅销类图书;细分的社群,更有利于“妈妈帮、考研党、手工圈”等垂直内容图书。
马天威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对他来说,电子书已足够满足日常阅读需求,现在能激发购买实体书欲望的只有两类:哲学作品和画册。“哲学类的书需要反复翻阅勾画,读得很慢,不适合在Kindle上看。画册这类书对编辑的水平要求非常高,好的作者+好的出版社+好的印刷厂+编辑编排得好,我才会买。”
从事IT软件行业的李佑怡有一次购买图书盲盒的经历,让她直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路毅分析,图书盲盒的吸引力在于“有预期范围的惊喜感”,但对读者的让利空间较小,如果执行时的创意不足,没有“内容附加值”,就不会让读者获得额外的情感体验,所以绝大多数的图书盲盒尝试都没能长久。
书和读者相遇的方式
对这些书籍营销新方式,杨晓燕认为都是有益的补充,不妨尝试,但目前传统图书销售渠道仍占主流,新的媒体比如抖音售书的整体增长量,令业内外惊讶。“书和读者的相遇方式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图书内容足够过硬,口口相传永远是最高级的传播方式。真正好的东西一定会被发现、被传播,找到它的读者,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抵达。”
无界书店负责人蒋蔚介绍,目前无界书店的生存主要依靠“传统与创新并行”模式。传统指的是图书、文创以及咖啡的销售;创新包括上述提到的那些。“在我们的理想中,书和读者的相遇可以是一见如故,也可以是相看两厌;可以是不期而遇,也可以是久别重逢,但最终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很舒服自在的状态。” (摘自2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蒋肖斌 李丹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