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龙著 天地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使节被杀
在乌孙的南面,位于现代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交界地带,是张骞最先发现的大国大宛。
在了解大宛之前,汉武帝认为最好的马匹是来自乌孙的,因此称为“天马”,等他看到大宛的马之后,立刻改变了看法。大宛产一种据称跑起来能够流出红色汗液的宝马,史称“汗血宝马”。汉武帝看到后把“天马”的名号又送给了大宛马,而将乌孙马改名为“西极”。
汉朝最重要的军事资源是马匹。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出使最频繁的国家就是大宛,原因就在于汉武帝喜欢汗血马,不断地要求对方提供。
最初,汉朝的使节在大宛所得到的待遇是和匈奴不一样的,由于当时大部分西域国家仍然属于匈奴,匈奴的使者只要持一封令信就可以通行无阻,并且受到很好的待遇。汉朝的使节却往往被当作商人对待,如果要得到补给,必须出钱购买而且价格不菲。这些事情长期积累下来,就产生了众多的矛盾。当汉武帝攻克了楼兰和车师之后,随着汉朝实力的增强,矛盾终于爆发了。
冲突的焦点仍然是马匹。在现代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费尔干纳谷地的东端,有一个城市叫奥什,在汉朝时期,它被称为“贰师”。有人告诉汉武帝,大宛地区最好的马匹出产于贰师。可是,每次汉武帝要求大宛送马,大宛总是把别的地方的马送来,却不肯贡献贰师的马。
汉武帝听说之后,决定派一位叫车令的壮士,带上千金和一匹黄金做的马,前去交换贰师的宝马。当大宛王表示拒绝后,车令一怒之下砸碎了金马,并说了过分的话,使大宛王感觉受了羞辱。于是大宛王下令在车令返回路上截杀他,车令就在这次袭击中被杀死了。
大败而归
使节被杀的消息传回了长安,汉武帝立刻派遣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军前去讨伐大宛。由于出兵的最终目标是前往贰师城取得宝马,所以李广利就得了个“贰师将军”的封号。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贰师将军率军出发。贰师将军出发后,事情就开始变得不顺利。过了楼兰,他们先沿西域北道前行,经过孔雀河一路向西。数万人的军队需要给养很大,但在经过路上各个小国时,这些小国纷纷紧闭城门,不肯贡献补给。贰师只好命令士兵攻打这些城池,如果能攻克就吃一顿,但万一攻克不下,几天之后汉军缺乏补给,也只能被迫离开。这种方式导致汉军名声扫地的同时,还造成了大量的军士流失。
当他们穿过了新疆,到达了大宛东部的郁成时,情况更糟了,军队就从数万人降到只剩几千人了。郁成是此行惩罚作战的目标之一,因为它曾经攻杀了汉朝使者。但是,这座小城非常顽强,不仅坚守城池,还在作战中打败了汉朝军队。
由于作战失败又缺乏补给,贰师将军只好率领军队穿过整个新疆,逃回了汉朝的西大门敦煌。到达敦煌时,人马已经只剩下了百分之一二十。
在敦煌,贰师将军派人向汉武帝汇报失败的经过,并请求暂时罢兵,等以后兵马充足的时候再前往讨伐。汉武帝听了大怒,派人把守住玉门关,下令只要有人敢进入玉门关,立刻抓住斩首。贰师将军只好停留在敦煌,既不敢打仗,也不敢回来。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汉朝与匈奴之间发生冲突,损失了两万多人马。这时公卿们商量是否要在西域收缩战线,全力对付匈奴,而这就意味着要把进攻大宛的部队撤回来。但汉武帝却认为,在取得胜仗之前不能撤回,否则,会让整个西域轻视大汉。于是,一场为了得到几匹马的小冲突演化成了国家战略。
面子工程
汉武帝四处征兵,七拼八凑地征集了六万名士兵。在天下骚动之中,大部队出发,指挥部队的校尉达到了50余人。而指挥官还是正在敦煌等候的贰师将军李广利。
从敦煌出发时,由于人数太多,贰师将军意识到如果和上次一样走北道,那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供应得起这么庞大的军队,他决定将军队分成几部,分别从南北两道前往。
这一次,由于兵力充足,路上的小国再也不敢和汉军抵抗,纷纷敞开城门,供应补给,只有一个叫仑头的小城市不识抬举,贰师将军下令攻克该城,将市民屠戮殆尽。这里以后成了汉军一个屯驻与屯田的地点,以轮台闻名于历史。
汉军到达郁成,这次郁成也没有抵挡住攻势,城破,城主逃走后被追杀。
当大军西进到大宛都城时,还剩下三万多人,大宛整个国家最大兵力大约有六万,但分散在各处。
大宛军队与汉军接战后,战况不利,只好退回城市死守。汉军将大宛城围困了40多天,将水源断掉,又毁掉了它的外城。最后,大宛城内的贵族造了国王的反,将国王杀掉,投降了汉军。
投降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大宛将马匹开列于前,让汉军自行挑选。贰师将军负责挑选了数十匹上等宝马,再挑了其他等级的马三千余匹。
这一次贰师将军终于可以回国了,武帝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宝马。但汉军调动产生的财政负担却是沉重的,为了获得数十匹宝马,以及3000余匹其他的马,汉军却调动了六万人、10万头牛和三万余匹马。这样的战争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