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见左图)逝世100周年。世事沧桑,很多人忘记了100年前曾经还有这样一位画家。
人生中重要的三个女人
关于这位只活到36岁便英年早逝的画家,坊间流传的八卦最多。才华横溢,又年轻英俊,有着一副意大利人雕塑一般容貌的莫迪里阿尼,女人缘一直是独占鳌头的。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有这样三个人。
一个是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1910年,20岁的阿赫玛托娃和26岁的莫迪里阿尼,在巴黎相遇而一见钟情。莫迪里阿尼为阿赫玛托娃画了16幅素描。后来,这16幅被毁了15幅,赤卫军搜查阿赫玛托娃家时,不是把素描烧掉,就是用来当卷烟的烟纸。硕果仅存的一幅,挂在晚年阿赫玛托娃家中壁炉上方的墙上。
一个是阿贝丽丝,一位从英国来到法国采访的记者兼诗人。她也曾经疯狂地爱上了莫迪里阿尼。那一年,莫迪里阿尼30岁。那时候,正是莫迪里阿尼的迷茫期。他从意大利来到巴黎,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米开朗琪罗一样的雕塑家。面对大理石,一凿一凿,单调而枯燥,认真而艰苦,做了五年的雕塑,却始终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又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第一个经纪人应征入伍,第二个经纪人根本不认可他的艺术,为了好卖画,希望他能够画一些当时流行的立体主义的画作,最后两人不欢而散。本来生活就动荡不安,一下子又经济窘迫。此时,莫迪里阿尼遇到了来自英伦的阿贝丽丝,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可以说,当时看出莫迪里阿尼富有旷世才华的人的确有,但第一个为之写评论文章让世人知道他的,是阿贝丽丝。她用毫不吝啬的赞美词预言莫迪里阿尼:“我敢断言,这位不走运的艺术家一定会名垂青史。”事实证明,她的确有眼光。尽管她和莫迪里阿尼的恋情只维持了两年的短暂时光,但她对莫迪里阿尼命运的作用是巨大的。正是听从了她的建议,莫迪里阿尼不再痴迷雕塑,而转向油画,尤其是人像,特别是女人像的创作。这才有了以后的辉煌。
一个是珍妮(见中图,也有翻译为让娜的),她19岁时,疯狂爱上了33岁的莫迪里阿尼,不顾家里反对,要死要活地和莫迪里阿尼结了婚。在那穷困潦倒的波希米亚式的颠簸生活中,还不管不顾地为莫迪里阿尼生下一个女儿。莫迪里阿尼36岁病逝后的第二天,趁着哥哥(哥哥看她精神恍惚,一直守着她)清晨打盹的时候,珍妮毅然决然地从五楼跳下去自杀身亡,肚子里还怀着莫迪里阿尼的孩子。
母 亲
莫迪里阿尼在世的时候,在巴黎只是一个不走运的画家。支撑莫迪里阿尼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来,除了珍妮和阿贝丽丝,应该还有一个女人,那便是莫迪里阿尼的母亲。
莫迪里阿尼小时候,家庭破产,生活艰辛,全靠着母亲独力苦苦支撑。这位饱读诗书、会写作、能翻译的母亲,告诉小莫迪里阿尼,有钱并不代表富有,真正的富有是富有才华和能力,这是比金钱更为高贵的品质。
母亲的博学多才,影响了莫迪里阿尼从小对哲学和诗的兴趣和热爱。母亲身上的艺术气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莫迪里阿尼对艺术尤其是绘画的兴趣和热爱。也是这位母亲,第一个发现了莫迪里阿尼的才华。13岁的莫迪里阿尼画了一幅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中,母亲看到了他扎实的素描功底,她在日记里克制着兴奋的心情写道:“我们必须等待,也许他会成为一名艺术家。”
于是,母亲把莫迪里阿尼送到家乡最有名的画家的画室里学画,后来也是母亲送莫迪里阿尼到巴黎继续深造学画,自己省吃俭用,每月给莫迪里阿尼寄去生活费。
莫迪里阿尼22岁离开家乡到巴黎,一直到去世,前后一共在巴黎生活了14年。在这14年中,他只回过意大利三回。一回是回意大利的卡拉拉,那是28岁的时候,他正在学习雕塑,去卡拉拉是为了找石料。他并没有顺便回家乡看看母亲。那时候,石头比母亲重要多了。
另外两回,他回到家乡,专门回到母亲的身旁。一回,是他25岁的时候;一回,是他30岁的时候。两回都是他身体虚弱,病魔缠身的时候,他想起了母亲,倦鸟归巢一般,回到了母亲的身旁,得到片刻的休养生息。
没有母亲的画像
莫迪里阿尼画的那些女人像,那些拉长了脖颈,歪着的脑袋,有眼无珠茫然无着的女人半身像;那些仰卧、斜卧或横躺着的,被削去了半个头、半条腿或半拉胳膊的裸体女人,是一眼就能够认出来的。那些女人已经成为莫迪里阿尼风格的醒目名片。
如果看过珍妮和阿赫玛托娃的照片,再来看莫迪里阿尼画的她们的画像,会觉得照片上的珍妮和阿赫玛托娃漂亮。但再重新看那些画像,又会觉得画比照片更简洁,更耐看,更富有性格,更让人充满想象。这便是莫迪里阿尼艺术的魅力。
莫迪里阿尼对自己曾经爱过的三个女人,都留下了为之画过的肖像或裸体画。其中,画得最多的是珍妮,包括最出名的《穿黄色毛衣的珍妮》(见右图)、《戴宽边草帽的珍妮》等20多幅。他人生画的最后一幅画,画的也是珍妮。
但是,他没有像惠斯勒一样,能够有一幅是画他的母亲的画。在人生垂危之际,莫迪里阿尼会怎么想,会不会有一丝一毫想到了母亲,或者电光一闪,心里一痛,感到多少有些遗憾?
记住不幸的莫迪里阿尼这个名字,也应该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名字叫欧仁尼·加尔森,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