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人体育赛事从北京起步

作家文摘 2022年03月04日

1994年9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远南”运动会开幕式上,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入场。陈小鹰/摄

  残疾人体育运动可追溯到“一战”期间,欧洲战场上致残的士兵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的康复活动便是现代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开始起步。

  1957年北京举办聋人运动会开先河

  1957年3月14日《北京日报》4版《参加国际聋人运动会》报道,为了参加当年8月在意大利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聋人运动会,北京市组成了选拔筹备委员会,以选拔一批选手参加全国的选拔赛。

  这条短短200多字的消息虽不起眼,却意义重大,它在中国吹响了残疾人参与体育赛事的号角。

  当年,北京举行了聋人田径、乒乓球、游泳比赛,报名者超过千人,这一赛事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届聋人运动会。随后两年内,全国十多个省市陆续举行了聋人运动会。

  北京女工获中国第一个残奥冠军

  1983年10月,全国伤残人体育邀请赛在天津举行。北京代表队在田径、游泳、乒乓球比赛中,全部进入了团体总分的前三名。借着这次邀请赛,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后来的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成立。

  1984年,中国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当时只派出24名运动员,其中北京市运动员就有8名。中国代表团获得两枚金牌,金牌榜上排在第23位。北京运动员取得了1块金牌、1块银牌、4块铜牌的好成绩。北京市橡胶五金厂青年女工平亚丽(半盲),在女子B二级跳远比赛中夺得金牌,实现了中国人在残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同年10月,全国第一届伤残人运动会在合肥举行。北京有31名运动员参赛。北京运动员夺得五个团体奖杯和21枚金牌、14枚银牌、13枚铜牌,并获得轮椅篮球表演赛亚军。

  1984年,北京市轮椅篮球男队成立,这支球队日后成为北京残疾人体育的一支王牌之师,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

  迎“远南”专门建残疾人运动员村

  1989年,国务院批准于1994年在北京举办第六届“远南”运动会。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国际残疾人运动会。

  为方便残疾人,“远南”运动会比赛场馆均设在长安街以北,并进行了无障碍设计改造。

  北京还专门为残疾人运动员兴建了运动员村——远南大厦。大厦地下2层,地上23层,可同时容纳2400人住宿。远南大厦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无障碍建筑。

  第六届“远南”运动会各项比赛精彩纷呈,共有98人次超65项世界纪录。中国代表团获金牌和奖牌第一的好成绩。

  两级残疾人体训基地在京落成

  虽然北京陆续成立了多支残疾人运动队,但他们的训练条件其实还比较艰苦。这种情况随着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筹办而大大改观。

  2007年7月25日,中国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在顺义后沙峪正式落成,这是我国首个残疾人专用体育训练基地。

  不久后,本市在大兴区建立的第一个全市性的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投入使用。

  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举办,给北京残疾人体育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2014年举行的北京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首次把群众体育项目融入到竞技体育之中。

  北京的残疾人体育运动还开始注入冰雪元素。2014年7月,本市成立了首支轮椅冰壶队。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北京有2名队员入选中国轮椅冰壶队并担任主力,为中国轮椅冰壶队实现中国在冬残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作出了贡献。

  截至2018年6月,冬残奥会的6个比赛项目北京队已全部组队完成,包括两个冰上项目以及四个雪上项目。  (摘自3月3日《北京日报》 侯莎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