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国际观

作家文摘 2022年03月04日

《欧游心影录》书影

  梁启超的国际观是在观察欧战中逐渐形成的。在当时展开的东西文化论争中,梁启超经历了一个从缺位到补位的过程。

  “真乃令人惊心动魄”的国际形势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透露了他对战后欧洲的观感。在《欧游中之一般观察及一般感想》中,他先从欧战前后的残破局面说起,视欧战为“人类历史的转捩”,“觉得这回大战,还不是新世界历史的正文,不过一个承上起下的转捩段落罢了”。战后国际上的隐患依旧存在,虽然“如今战事停了,兵是撤了,和约是签了,元气恢复,却是遥遥无期。永远的平和,更没有一个人能够保险。试就国际上情形而论,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愈结愈深”。

  国际上的这些危险情形在梁启超看来“真乃令人惊心动魄”。而各国生计及财政纷纷破产,社会革命暗潮汹涌,贫富矛盾所造成的阶级分化,“绝非前四年来国际战争可比”;工业化国家内部劳资矛盾,“早晚总有一回短兵相接拼个你死我活”。自19世纪以来,生物进化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盛行,影响所及,“就私人方面论,崇拜势力,崇拜黄金,成了天经地义;就国家方面论,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变了最时髦的政治方针”。

  “建设一种‘世界主义的国家’”

  《欧游中之一般观察及一般感想》还试图为中国应对世界的变局开出药方。梁启超首先做出一个判断,“须知世界大同为期尚早,国家一时断不能消灭”,“我们是要在这现状之下,建设一种‘世界主义的国家’”。他明白提出一个如何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的问题。“不能拿顽固褊狭的旧思想当是爱国,因为今世国家,不是这样能够发达出来。我们的爱国,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我们是要托庇在这国家底下,将国内各个人的天赋能力尽量发挥,向世界人类全体文明大大的有所贡献。”这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爱国观,一种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开放的国家观。由此,梁启超鼓励国人:“不可有丝毫悲观,说中国要亡了。”

  梁启超对欧洲的观察有很多独到的心得。他在介绍欧洲的见闻时,一方面指出欧战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战后民生的凋敝;另一方面也赞扬英国的宪政、法治精神和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社会革命恐怕是二十世纪史唯一的特色”

  梁启超看到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尖锐的劳资矛盾。他说:“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遍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工人为维持基本生计,不得不“到处成立工团,决心要和那资本家挑战”。他分析了解决这种矛盾的两种派别:一派是“还承认现存的政治组织,说要把生产机关收归国有”的各国社会党;另一派是主张推翻现存政府,实行耕者有其田、工人管理工厂的俄国“过激党”。他预估世界:“社会革命恐怕是二十世纪史唯一的特色,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

  但梁启超并没有因此立即倒向俄国式的革命,他对中西间的社会矛盾作了比较,认同在中国采取温和的社会改良政策,不同意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学说,特别是其提倡的“生产机关国有论”搬到中国来。

  寻求“中国之文艺复兴”

  访欧前夕,梁启超发表《将来观念与现在主义》,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其强烈的“将来观念”分不开:“我国是个很有文明历史的国家,这种文明历史,都是从我们祖宗很深强的将来观念构造出来。我们受了这种好遗传,就令不肖,何至便像阿非利加洲黑人今日想不到明日的事?”

  访欧归来,他强化了重振中国文化的信心,要求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责任,寻求“中国文艺之复兴”。为此,他希望青年一代,“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不尽这责任,就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同时的人类,其实是对不起自己。”

  这种对中国文化四步走的规划,构成其与新青年派不同的思想理路。可以说,在五四时期的思想谱系中,与杜亚泉、梁漱溟相比,梁启超多了一些西方文化的新元素;与新青年派比较,他又多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分量。   (摘自2月28日《北京日报》 欧阳哲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