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甜宠剧与仙侠剧,皆是奔着“圈粉”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而去,然而有这样几部影视剧反其道行之,把主角的位置让给了平台以为年轻观众避之不及的“中老年女性”。前有网络微短剧《大妈的世界》(见左图)在腾讯视频上线会员频道拿下8.1的高分,后有40集电视剧《老闺蜜》(见右图)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被网友称为“老年版《欢乐颂》”。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讲述老姐妹家长里短的作品不仅在目标受众——中老年群体中受到关注,更引发全年龄群体的热议。
年轻观众一方面反思成年后的亲子关系,希望给予老人更多关爱;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昔日对“大妈”的偏见与误解,纷纷表示“没到大妈的年纪却看得津津有味”。而对于中老年观众来说,当潘虹、王馥荔、李玲玉这些几十年前就很熟悉的女演员,以另一种坦然、优雅的姿态再出现在眼前之时,别有感触——余生漫长,但有朋友相伴,有事业爱好相随,一样可以活得精彩从容。
面对严肃议题,重拿轻放
遭遇保健品诈骗怎么办?《老闺蜜》和《大妈的世界》开篇,不约而同地聚焦了这一老年人生活中的普遍经历。《老闺蜜》这边,几个生活、职业背景不同的阿姨上演一场“打假大戏”:退休医生考验医学常识,资深教师分析逻辑,咖啡馆老板娘核算成本,有海外生活经历的翻译英文证照,你一言我一语的逼问下,骗子无处遁形,被联手送进了派出所。
而在另一边《大妈的世界》里,李玲玉饰演的王大妈,也摊上个一见面就叫妈的保健品推销员。不过,对比“老闺蜜”的干脆决绝,王大妈没有戳穿对方假意上门免费服务实则卖货的诡计,而是来了个将计就计,顺坡下驴。不仅差使对方干了一通家务,还将其共享给其他邻居大妈。大妈们更定期众筹购买少量伪劣产品,确保骗子“可持续家政服务”。虽然明知剧情“纯属虚构”,弹幕却直呼“解气”。
两部作品都关注到了现实中老年屡遭保健品诈骗的痛点。可是,对比以往家庭剧里父母在子女劝说下仍“不撞南墙不回头”全为炮制狗血情节的处理,“老闺蜜”和“大妈”面对潜在风险不仅理智淡定,而且不失老年人特有的风趣幽默。经此一“役”,“老闺蜜”因此建立“革命友谊”,“王大妈”则证明了自己不但能率领广场舞队,更是社区的反诈“KOL”(关键意见领袖)。这种面对严肃议题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的方式,奠定了两部作品轻松明快的风格,也为老年人上了生动的反诈一课。
心态年轻,更要坦然面对老去
在为两部作品填补影视题材空白而欣慰的同时,观众也有着不满足。
两部剧更多地像是年轻主创视角下的中老年“理想生活”。剧中的中老年女性个个心态年轻,热衷体验潮流事物。“老闺蜜”将网购、泡吧、考驾照等尝试了个遍,就连VR体感游戏也玩得上瘾。而到了《大妈的世界》,两位老人嫌会员追网剧太慢、“磕CP”没有代入感,干脆搬了个板凳,每天守在社区咖啡馆看店员现实中的三角恋进展。这样的“脑洞”,对照现实生活中的中老年大多数,显然还有些超前。因而,剧集与其说是引起当下中老年观众的共鸣,不如说是为即将老去的年轻人找到了畅想未来的模板。
现实生活中的老年人与周遭世界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他们面临怎样的困境?《老闺蜜》中其实有所展开。退休后的刘大夫,在人才市场向小夫妻自荐做育儿嫂,提出了8001元的月薪——这比儿子请来的保姆工资多一元。这一元便是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些情节都展现着那一代女性坚韧、自尊、善良的一面。
随着文娱消费主力从电视迁移到网络,中老年题材内容也日渐边缘。《老闺蜜》《大妈的世界》获得的关注,无疑印证这类题材的市场潜力。期待更多创作者用心耕耘,用优质作品伴随一代人优雅从容地老去。
(摘自2月14日《文汇报》 黄启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