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细密画之魅

作家文摘 2022年03月04日

  跨年期间,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一个展览悄悄地火了,“波斯之魅——伊朗细密画艺术展”将一门对中国人来说既神秘又好奇的小众艺术——细密画呈现在观众眼前。

  细密画用特别细的画笔绘制,以精细笔法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3世纪中叶。它最早以插画的形式出现在经典的抄本中,后来也被用在扉页徽章、盒子、镜框等物件上和宝石、象牙首饰上作为装饰图案。细密画在波斯被发扬和传承,并且流入印度、土耳其,成为极具特色的绘画形式。

  波斯细密画兴起于蒙古人统治伊朗的伊儿汗王朝时期(13世纪前后),13-17世纪是细密画在伊朗的流行时期,这种流行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皇宫和贵族的委托,类似于中国南宋画院,伊朗也存在几大画院和宫廷画师,古代细密画也是皇家贵族欣赏和把玩的艺术。

  在所有的皇家画院出品中,可能数量最多的就是《列王纪》题材的细密画,这是波斯民族的史诗,由诗人菲尔多西用波斯语所作,记载了波斯从古老的过去一直到阿拉伯入侵前的故事,收录了很多民间传说。历代君主上任之后的重要文化工程就是出一套插图版《列王纪》。

  正是《列王纪》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波斯文学作品将细密画推向创作的高潮。比如作品《神话》,从中明显可以看出来自中国山水画的影响。画面中有三个人物呈斜线排列在山石后面,看着前景里的龙,无论是山石还是天上的云彩,均取自中国画程式,云彩可以看出祥云的纹样,就连人物的面部,除了头饰和鬓下的毛发,也类似于中国工笔画中的人物面孔。

  有研究表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图案纹样绝少人和动物,但受到了苏非神秘主义的影响,细密画画家是用心灵之眼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表现的是“真主眼中的世界”,所以人物和动物形象得以保留。细密画站在神的角度观看人间百态,所以没有透视法,没有景深,也没有个性的人物肖像,这是一个在平面上无限延展的立体世界,这个世界中颜色不因为光线而产生变化,什么颜色也都可能出现。

  在时代的变化中,细密画慢慢发生了变化,不光表现在构图和透视上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在绘画的内容方面,日常百姓的生活和民间风俗,甚至是人物的肖像画都进入了画题。同时,作为装饰艺术,细密画还用来装饰书法作品,形成一种与中国写意书法完全不同的造型艺术样式。     (摘自2月25日《北京青年报》 剀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