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胡同有城忆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19日 ·京根儿·

  谈及北京的网红胡同,人们也总会想起摩肩接踵的南锣鼓巷、充满咖啡与小资味道的杨梅竹斜街以及历史悠久的模式口古道,这些各具特色的网红胡同为新北京增添了不少靓色,也为各地游客展现了北京另外的风貌。不过在这座城市还有不少秀外慧中的网红胡同,它们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发展与前行的记忆。

  东交民巷:老胡同洋面孔

  东交民巷(见左图)自打1949年就已经因为一支队伍的经过,而成为当时的“网红”。

  据资料记载,1949年2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正式接管北京城的防务工作,由打西直门和永定门,一南一北,兵分两路进入北平,而后在前门楼子前举行仪式。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本不在必经之路的“东交民巷”却因为毛主席的特别强调而“意外走红”,战士们特意将这里设计为行进路线之一,毛主席还特别强调——走出气势!走出军威!

  让我们翻开这条中轴线附近拥有着特殊洋面孔的老胡同历史书卷,也会自然理解到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准确地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这里就已经被清政府作为“使馆区”将使用权赠与列强。而到了1901年,伴随着八国联军的铁蹄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更成为“国中之国”。

  宫门口:破局重生

  这条小胡同名宫门口,位于白塔寺以西,与白塔寺夹道分置两边,如果说东夹道儿的窜红是因为绝佳的摄影角度,那么宫门口则是更为热情地展示着它的华丽变身。

  在帝都初建的大明朝,因为皇上家是由南京搬来,所以很多建筑都希望在北京再建,以寄乡情。南京有一道观——朝天宫,甚是雄伟,而北京也同样有“朝天宫”,位置便设在了如今阜成门内宫门口胡同一带,小胡同因朝天宫而得名。新建的朝天宫同样不失气派,由三清殿、建通明殿、普济殿、景治殿、总制殿、宝藏殿、佑圣殿、靖应殿、崇真殿、元昌殿、元应殿等,号称十三重殿宇组成。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每逢重大朝会,文武百官到朝天宫习仪二日”。明宪宗还为这里留下了墨宝: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

  到了清朝,虽然朝天宫的大部分院落建筑沦落为民居,但众所周知,对于北京的商业发展史来说,有庙的地方必是人流旺盛之所,也是商业热地。加之白塔寺庙会所积聚的人气,让宫门口胡同成为了北京老商街的一员。这里更因为商业及城市发展需要,形成了两条相互交叉的街巷,东西两段分别叫宫门口东岔与西岔。

  宫门口不单曾经是京城热地,它的人气儿仿佛一直都很高,例如宫门口以北往东的小胡同里,一锅热气腾腾的豆面丸子汤,一笸箩刚出炉的芝麻烧饼,在几十年前便通过报刊、电视的传播渠道享誉京城。

  记得最初的宫门口街热闹不减,但低端产业与失于管理的诸多症结,让这条古街显得杂乱无章、破旧不堪。

  2015年,再生计划的改造方案正式启动,一种特殊的更新模式映入众人视野。它是见缝插针与润物细无声的,被官方定义为“微循环”与“微更新”。通过改造,脏乱差的市场小铺被请走,街区环境得到改善提升,不仅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同时还塑造了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义达里:最美悠巷有暖意

  义达里的来头可不小,它承载着北京厚德智慧与生活哲理,文豪题书见证身份;它迎接过诸多外国友人、新闻媒体的采访,各级领导也在这里留下调研参观的脚步,它的故事还被拍成电影《社区民警故事》……

  诞生于1933年的义达里胡同紧邻老字号砂锅居,又在北京阅读打卡地“正阳书局”的斜对过儿,相信不少北京土著与外地朋友打这经过,还会在那独具特色的“门楼儿”前合影。

  胡同把口门楼上的“义达里”三个字(见右图),出自书法大家张济新之手,而除了书法见长外,他的身份更为特殊——张作霖张大帅的总务处长,少帅张学良的老恩师。据记载:张济新光绪年间得中拔贡,历任县令、道台。抗战时期坚拒日伪之邀,还在北平德胜门内开办东北难民营,他的救助方式也很特别,遇难民求助,就赠送书法一幅,让难民拿去换钱;解放战争时,拒绝国民党的利诱,反而为北平和平解放奔走,故有“和平老人”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张济新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相传,除了门楼上方的三个大字,门楼两侧的对联更值得一提,可惜的是不知何时,踪迹无寻,只留下了记忆的分享:“义达里宝地福田境由心造,缸瓦市忠信笃行道在人为”。

  原来这里是由七条小巷组成的整体“社区”,它们是义达里、乐群巷、孝贤巷、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由名称我们便可以直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伦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幸福源泉的解答。正因为义达里所展现的浓厚人文味道,2019年它被评为2019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这样的美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更是因为这里的人和生活。 (作者就职于《北京纪事》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