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全”与“偏”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19日 ·程磊磊·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勤奋好学,一生从事的研究领域极为宏阔,不仅精通文、理、商、法、工、农、医等,而且在外交和军事上也有卓越表现。他被称为“大宋第一全才”,后世将他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所撰写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沈括。

  但就是这样一位千年一遇的全才,却在做人和做官两方面严重偏了科,导致他一生都在苦苦挣扎,最终却失败透顶,了无人缘,生前死后都伴随着别人的谩骂、不齿与误解,真真是历史的遗憾。

  沈括与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是王安石写的,在王安石当政时,沈括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成员,也深得王安石信任,得以担任三司使要职,负责管理全国的财政大权。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后,他却开始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户马法”提出异议,认为边境养马不一定具有战斗力,还增加财政负担;又指出“免役法”存在严重的弊端,应变更“所有人都需要上缴财物”的规定……这些明显不合时宜的举动,引起了新党人员强烈不满,说他这是“小人行径”,是“墙头草”,是为了取悦旧党而急于跳出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复相后也对沈括开始不满,以为他倒向旧党,从此不再信任。

  第二件事便是在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上,有人认为沈括才是“告密者”。沈括与苏轼原是旧识,他们曾同在崇文院任职,常有诗文往来。只是后来,沈括支持变法,受到王安石的重用,而苏轼则持反对意见,于是两人走向了对立面。

  据南宋王铚《元祐补录》记载,沈括曾奉旨去调查两浙农田水利工程,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谈论旧情,把其新作抄录了一份。回到京师后,沈括就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详细“注释”,交给了皇帝,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由此引发了“乌台诗案”,御史台当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苏轼。这又令后世一大批苏轼的拥趸,对沈括的政治人品大加挞伐。沈括也就更加坐实了“小人”之名。

  第三件事——兵败永乐之役,彻底暴露了沈括性格上的懦弱。灵武之役后,沈括、种谔建议朝廷经营横山,筑垒蚕食,使西夏不得越沙漠为寇。宋神宗于是派给事中徐禧作为钦差大臣,前往鄜延负责筑城之事。但是,徐禧“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推翻了沈括等人先筑古乌延城的提议,力言先筑永乐城。

  沈括起初不赞成,认为永乐距离后方太远,恐怕孤立无援,徐禧不听。性格懦弱的沈括遂选择了妥协,一切由徐禧专决。结果,永乐建城不久就被西夏攻陷,事后,作为一路之帅的沈括被以“措置、应敌俱乖方”问罪,形同流放。

  之后,沈括归隐梦溪园,再未入仕。虽然在此期间,他创作出了传世巨著《梦溪笔谈》,但是他的生活并不如意。据史料记载,他曾经有一段时间,终日恍惚,精神濒临崩溃,还有过投江的举动,可见晚年的悲凉。

  沈括的全才,成就了他万世的功勋,但是他做人方面的偏科,也同样让他背负了无尽的骂名。   (摘自4月2日《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