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首席指挥吕嘉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19日 ·康宁·

  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温暖的灯光下,吕嘉穿过乐队走上指挥台。这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也是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这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吕嘉一起走过的第10年。

  “指挥不是学出来”

  乐团按照指挥的要求演奏,但没有指挥他们同样能继续。这仿佛是一个悖论,但也正是指挥职业的玄妙深奥之处。

  “指挥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吕嘉说,“可以混过去,但是要当好指挥非常非常难。”在他看来,优秀的指挥家必须拥有两方面能力:一方面是“可量的”技术,用准确的手势将乐队拢在一起,以强大的领导力面对乐手,宏观掌握作品结构,准确处理谱面细节,不仅要有惊人的体力,还要善于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是“不可量”的条件和经验,天赐的灵敏的耳朵,对音响层次和色彩丰富而准确的想象力,对作曲家意图准确的把握,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作品背后矿藏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指挥没法学了,到最后指挥其实不是学出来的。”

  吕嘉出生于上海,孩童时代一直跟随外婆生活。11岁那年,吕嘉回到在北京总政军乐团工作的父母身边。一个偶然的机会,担任团乐队指挥的父亲发现吕嘉有对“好耳朵”,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就能准确听辨钢琴上的单音、音程与和弦。但那时,吕嘉热衷数理。

  吕嘉最终还是选择了音乐。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吕嘉由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考入大学,拜著名指挥家郑小瑛为师。

  正逢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年轻的心向往探索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吕嘉一边扎实地学习专业技能,一边按捺不住远赴德国学习的想法。恩师郑小瑛和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先生没有阻拦,而是语重心长地鼓励他:“走吧,好好学习去吧!”很快,吕嘉做出了人生中第二次重要选择——前往柏林艺术学院。

  在柏林艺术学院学习了两年多后,吕嘉决定接受意大利特里埃斯特市国家歌剧院的邀请出任音乐总监。此时的他只有二十几岁,而多数乐手都干了几十年了,吕嘉明白,要想真正驾驭“歌剧之乡”的乐队,就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真知灼见。

  此后,吕嘉在意大利维罗纳国家歌剧院担任艺术总监,与芝加哥交响乐团、意大利国际交响乐团、意大利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伯尔茅斯交响乐团等著名交响乐团合作,并在意大利马切拉塔歌剧节和意大利佩萨罗举行的罗西尼歌剧节上斩获大奖。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2012年,在多次受邀回国演出后,在欧洲生活23年的吕嘉正式接受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邀请,担任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指挥。

  看到眼前自信的年轻的脸庞,吕嘉仿佛看到了青年时的自己,那些奔波于学校与排练厅之间的日子。

  当时,指挥大师卡拉扬刚刚去世,阿巴多接任柏林爱乐总监,吕嘉想去观摩大师排练,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决定碰碰运气。大师答应他的请求时,吕嘉激动不已,此后便经常到现场学习,感受这位干瘦却爆发出无限力量的指挥家身上的魅力。吕嘉回忆起与阿巴多那次和谐又静默的午餐。“他比我的父亲大一岁,是个寡言少语,不善于交际的人。我那时候也很害羞,不懂得该怎样接近他。他请我吃过两次饭……他不仅是很棒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家。”

  1986年,阿巴多在奥地利成立了古斯塔夫·马勒青年乐团。最早,这支乐团的主要成员来自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后来则向所有国家打开大门,各国青年载着梦想纷至沓来。阿巴多是他们心中的灯塔,他成就了青年人的梦想。

  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走过10年,吕嘉见证了中国青年音乐家的回流与成长。他不无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学习条件比我们好多了,我们那个时代的音乐家有不少改行的。”而今,国内剧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齐备,热爱音乐的观众成倍增长,很多优秀的乐团成长起来,接纳了学成归来的青年才俊。吕嘉很高兴看到这些变化:“乐团的成长与观众的成长相辅相成。”

  正是因为这样,作为艺术总监的吕嘉才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排练厅工作的他与平时随和的他完全不同,对乐手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马勒这段是乡村舞蹈,农民跳起舞来脚跺得咚咚响,注意节奏,不是那种软绵绵的。”

  “莫扎特是天真赤诚的,我干不过命运,但是我不怕它,他是正能量的。”

  “贝多芬的‘葬礼’是什么葬礼?是英雄的葬礼,不要搞错了,走路走得都要坚定激昂。”

  吕嘉坚持实现“不可量”的境界。他告诉乐手,用乐谱上的音响快慢“忠实原作”,与用内涵精神“忠实原作”有着云泥之别。面对每一部作品,他都会先在脑海中构画音响的场景和色彩,在实现过程中不容任何偏差。

  倏忽十年,管弦乐团在吕嘉的带领下呈现了近150场音乐会,演经了近70部歌剧的近200场演出,缔造了无数让国内乐迷激动不已的闪光时刻。他们的巡演足迹印在柏林、悉尼、首尔、华盛顿、芝加哥、纽约、费城、旧金山、渥太华等20多个城市,与马泽尔、梅塔、多明戈、弗莱明等音乐大师有过令人难忘的精彩合作。在世界级表演艺术地标的舞台上,他们已经成为观众心目中“高妙雅正”的中国顶级乐团。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