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家园小区门外,居民网购的生活物资被小区物业安保人员接收后消毒登记,再由他们和居民志愿者送到每家每户的门口
在新时代富嘉花园小区,居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快递与爱心捐赠物资送到居民手中
近来,上海很多社区的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共度时艰,让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直呼“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有了深切体会”。资深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社邻家”创办人闫加伟留心收集了此间发生的积极现象。
激发社区凝聚力
有几个新现象让闫加伟印象非常深。第一个现象是,有越来越多非专业人士开始非常用心地关心社区事务、希望能为社区工作的良性运转出一份力。
他认识一位区人大代表,本职工作和社区事务离得较远。他知道闫加伟平日里一直注意收集社区工作领域的新现象、新做法,便连续发来一些文章,都是他自己整理的:封控小区买菜难怎么解决、社区商业如何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居委物业居民之间如何更好地合作……一位非专业人士重视社区事务探讨,积极展开思考,还主动发现好经验、好做法,希望可以给更多人带来启发。
第二个现象是,很多年轻人投入到了支援社区工作的各项事务中。有的做小区志愿者,有的做楼道志愿者,有的做物资补给志愿者,有的主动关心身边的独居老人——他们往往发现需要自己的地方就积极行动、各显神通。平日里,他们因为忙于工作、忙于带孩子顾不到参与邻里事务,如今,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都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分析上述现象背后的机理,闫加伟觉得是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困难或挑战,激发了大家互帮互助的自觉和互相补位的意识。当更多人愿意劲往一处使,社区的凝聚力就形成了。
在闫加伟所居住的小区,最近也发生了很多让人倍感温暖的事。由于之前准备不足,有一天,小区物业经理在居民微信群里非常不好意思地求助说,“物业断粮了”,把楼里的热心居民都给“炸”出来了,送粮的送粮,送果蔬的送果蔬。后来大家就商量着专门搞一次团购,把团来的粮食和食材赠予物业工作人员们,愿意参加募捐的邻居直接下单即可。没多久,大家就帮物业凑够了可以维持一周左右的口粮。
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信息能力都很强。很多人又住在独门独户的商品房小区。下班了回到家,门一关,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
现在因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大家有了更多结识的机会。此时,居委会也多了更多了解和结识居民、与居民直接接触的机会,大家没理由不把这“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做好。
“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专指那些在社区生活中自然发生而非主动为之的群众工作。比如,当楼栋里的“积极行动者”“能人巧匠”一一涌现时,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们就应该留心注意;在居民们商讨社区公共事务时,居委会不妨主动地向前一步、扮演“邻里黏合剂”的角色,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促成居民们同自己携手寻找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帮助独居老人或有新解
关怀独居老人是上海很多社区居委的日常工作之一。通常来说,居委会会建立一份名单,定期打电话问候老人,安排社区内的志愿者定期为老人提供倒垃圾、赴社区医院配药等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帮助老人准备抗疫物资、通知并提醒老人及时参加核酸检测、帮助老人配药,都属于日常计划内的工作。
在一些60岁以上老人较多的小区,居委会还会组织“初老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经实践,这样的结对方式易实行、易持续、显效快。
疫情防控期间,有一种新现象很值得关注。那就是楼栋里的年轻人,不管是不是志愿者,都会主动关心年龄较大的邻居。闫加伟有一个朋友就自发关心生活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考虑到老人购买物资不方便,她每次购买生活必需物资、抗疫物资,都会主动帮老人带一份;小区里通知要做核酸了,她会主动再提醒一遍,不怕重复。未来,在社区层面的志愿者工作中,是否可以专门设置“助老志愿者”板块,值得研究。 (摘自4月18日《解放日报》 柳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