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呷的慢火车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26日 ·王尔秀·

  阿呷的慢火车,是一趟绿色的慢火车。它穿行在大西南成昆铁路,普雄到攀枝花间376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这样的慢火车,目前全国共有81对。自1970年成昆线建成通车起,这趟慢火车开行至今,从没停止过。这趟由中国铁路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开行的车次为5633/4次的公益性慢火车,最低票价二元,全程25.5元,每公里不到八分钱,2021年慢火车延长至攀枝花南,全程票价26.5元。

  慢火车比阿呷大五岁,与阿呷从小就是伙伴,每天早晚都会见面。阿呷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趟慢火车是她的,得从1997年阿呷当上了慢火车的列车员开始。慢火车陪伴着她,从一个索玛花般漂亮的彝族小姑娘,成长为了一个沉稳干练的列车长,成长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见图)。2020年,阿呷被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授予“全国最美铁路人”称号。

  走上梦想已久的慢火车

  阿呷的全名叫阿西阿呷,一个地地道道的彝族丫头。1975年5月阿呷来到了这个世界,但她并非出生在彝族人的村寨,而是在成昆铁路线上一个叫白石岩的五等小站。

  成昆线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英雄路,从1958年7月开始修建,直到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平均每公里下都躺着一位烈士,是当时“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阿呷的父亲阿西五卡,是一位有远见的彝族人,17岁参军,1970年转业,那年成昆铁路线正好通车,带着对铁路的好奇他来到了白石岩车站。

  小站一天只有早晚两趟慢火车停留,这是小阿呷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那一刻,清静的小站像过年,立马热闹起来,到越西赶场的、赶场回来的老乡,大大小小的背篓装满了各种东西。阿呷中学毕业后一心想圆当列车员的梦,几经周折,终于1996年6月1日入路,1997年初才如愿穿上了铁路制服。

  刚穿上铁路制服的阿呷,在兴奋中觉得当列车员很简单,扫地、开关车门、补票,都很容易学会。但没出两个月,她沉默了。这趟车的乘客除了少量通勤的铁路职工外,几乎都是沿线的彝族乡亲。他们带着买卖的鸡鸭猪羊上车,将一个车厢搞得跟饲养场差不多,似乎永远也有扫不完的垃圾,如果不让上车,那一定会惹来很大的纠纷。那些日子阿呷生出了逃跑的想法。

  父亲曾多次说:“别忘了你是彝族人,你都不愿意为自己的乡亲服务,哪个还愿意?”当年修建成昆线时,几十万筑路大军从天南海北汇聚到大凉山,他们为什么呀?

  谁让自己是彝族人呢,她下定了决心,得干好列车员这件事。两年后,经考试,阿呷成为了慢火车的一名列车长。

  老阿妈的两个鸡蛋

  大凉山是高原气候,别看冬天温度不低,但早晚温差大,素有“西昌的太阳,马道的风,普雄下雨像过冬,燕岗打雷像炮轰”之说。那是2011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慢车停靠在乐武站。乐武站海拔高,早晨特别冷。列车停稳后,阿呷正在组织乡亲们上下车,突然听到有人叫她。一看,不远处一位瘦小的老阿妈一边向她挥手,一边颤颤巍巍地朝她跑来。阿妈喘着粗气,一手便伸进胸前的内兜,掏出两个鸡蛋,然后抓起阿呷的手,把鸡蛋塞到她的手里。阿呷有点懵,她并不认识这位阿妈。阿妈说:“我问了很多老乡,好不容易才打听到你今天上班。早晨5点我就起来了,煮好鸡蛋,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你一定要趁热吃呀。”

  老阿妈一说话阿呷想起来了,这是她值乘上一趟车帮助过的老阿妈。其实都算不上帮助,那天列车到达冕宁站,老阿妈蹲在车厢连接处,准备背起背篓下车,但装满土豆的背篼太沉,几次都没能起身。阿呷看到后赶紧上前扶阿妈起身,并帮她下了车。这样的事每天都有,谁会上心?可没想到老阿妈却放在了心上。阿呷的眼眶湿了,拉着阿妈粗糙干瘪冰冷的手,一时说不出话来。上车关好门,火车启动了,阿呷站在车门边,一直看着老阿妈瘦小的身影逐渐消失,眼泪终于奔流而出。

  “公交车”变成“扶贫车”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以前大凉山绝大多数地方连土路都没有。解放后,国家非常重视大凉山的交通发展,逐年加大投资。1970年7月成昆铁路建成通车,1975年5月西昌青山机场建成通航,2012年4月全国最美的雅西高速公路通车,如今成昆铁路二线也正在火热建设当中。

  在阿呷看来,“穷”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改变自己。那时小慢车要开到成都,阿呷退乘后便爱到成都的荷花池小商品批发市场去了解市场行情,发现服装、百货等东西的利润很高,同时很多人很喜欢彝族的首饰、绣品等手工艺品。于是她就告诉彝族老乡们,可以进些服装到镇上去卖,也可以把自己手工做的彝族首饰拿到集市上去销售。果然,不少人照阿呷说的做了,很快尝到了甜头。

  2018年2月11日,腊月二十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大凉山。他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与彝族乡亲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疾苦,共商精准脱贫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至此,这趟开了50余年的火车,焕发出了青春,不仅是老乡们出行的“公交车”,更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扶贫车”。老乡们把农副产品、家禽带上慢火车,运到镇上、运到更远的城市。有不少乡亲在车上直接完成了交易,这是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2020年底,大凉山最后七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慢火车功不可没!这也是铁路对大凉山的承诺,也是这条英雄之路的初心所在!   (作者就职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