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理想政治制度的传世经典

柏拉图的《理想国》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26日 ·郑红婕·

拉斐尔名作《雅典学院》(局部,左为柏拉图,右为亚里士多德)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谈道:

  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演讲,再次强调:

  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理想国》《哈姆雷特》《国富论》。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那么,具体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其时代背景如何?当时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哪些?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它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后世又有怎样的启迪?

  城邦衰落:政制缺陷的反思契机

  对于雅典来说,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公元前449年,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以希腊联军的胜利告终,雅典成为地区霸主。随着雅典霸权的不断扩张,陆上强国斯巴达日益感受到威胁与恐惧,双方争霸最终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场为期近30年的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以雅典的失败告终,权力由雅典转移至斯巴达,整个希腊世界开始由盛转衰。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就生活在雅典城邦衰落时代。昔日雅典人引以为傲的民主政权在战争失利后,被寡头政权取代。在痛心贵族政制堕落为寡头政制的同时,柏拉图也并不看好民主政制。出身于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柏拉图本就反对普通自由民参政,战争进一步暴露出雅典民主政制的弊端。在寡头政权夺权八个月后复辟的民主政权已经腐化变质,民主派甚至以荒诞可笑的“渎神罪”和“蛊惑青年罪”处决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这让柏拉图对民主派彻底失望。

  在寡头政制和民主政制均不能解决雅典面临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情况下,柏拉图试图构建一种理想政制,以摆脱现实困境。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的:“柏拉图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既能维持贵族特权、又可为贫苦阶级接受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权力掌握在不会暴力施政的人手中,普通民众诉求得到满足,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这些图景在《理想国》中得以展现。

  王者政制:理想城邦的治理之道

  正义论是柏拉图区分理想政制与其他政制的标准。根据柏拉图的划分,人的灵魂中有理智、激情、欲望三种品质,“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分的事情的”。所谓“各起各的作用”,就是让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服从和协助理智,并由二者共同克制欲望。

  在城邦中,这三种品质对应三种人,即拥有智慧美德的护国者,以勇敢为美德的辅助者,以及具备节制美德的生意人。城邦正义就是: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此处“国家”均指古希腊城邦)。

  按照上述逻辑,拥有智慧美德的人才能担任护国者统治城邦。柏拉图把目光锁定在哲学家身上,因为哲学家拥有“追求真实存在”的天性和“勇敢、大度、聪敏、强记”的天赋,“他们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光荣,把正义看作是最重要的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柏拉图将这种由哲人当权的政制称为王者政制,并将其与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进行对比,得出“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的”这一结论。

  时代应答:伟大思想的铸就本源

  《理想国》成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却经久不衰。作为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理想国》首次将政治与哲学结合起来,为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托克维尔等人的政治思想开辟了路径;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想是近代“乌托邦思想”的源头之一,启发了莫尔、康帕内拉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历史上首次对正义进行了系统性阐释,为洛克、卢梭、休谟、康德、罗尔斯等思想家讨论社会正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理想国》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还在于其中的许多深入思考至今给人以启迪。比如,柏拉图早已洞悉民主制弊端,如政客为迎合民众而不顾是非曲直、当选治国者不具备资质、多数人的统治忽视少数人利益等,这些问题在现代西方社会依旧存在。又如,柏拉图以德为本的政治思想为以利为重的现代西方政治走出困境提供了方向,也为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思考路径。有学者称:“任何伟大的哲学家都是时代之子。”雅典城邦衰落时代激荡出伟大哲学家柏拉图及其伟大思想。   (摘自4月4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