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科考女首席韩喜球

作家文摘 2022年05月06日 ·朱涵·

韩喜球在科考船上

  53岁的韩喜球是中国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她带领团队揭开地球最幽暗的秘密,让世人瞥见这个星球最深处的美丽。她和团队在数千米深的茫茫大洋中为国寻找“海底成矿工厂”。

  向大海更深处去

  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民家庭,人生选择初看起来中规中矩的她,要做一件有些人以为和女子不相干的事。

  2005年,我国组织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航次,启动了在国际海底区域调查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计划。韩喜球担任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从此开启了她深海寻“宝”的历程。

  2007年3到4月,韩喜球担任“大洋一号”第19航次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成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我们的航次任务主要是在广袤的海底探矿,包括寻找海底‘黑烟囱’。”韩喜球说。“黑烟囱”是海底喷射出来的高温热液在遭遇冰冷海水后,迅速沉淀形成黑色金属硫化物矿物的一个现象,形似滚滚“黑烟”。随着时间的推移,富含铜、铁、锌、金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热液硫化物在喷溢口周围沉淀,形成了一个个状如烟囱的多金属硫化物堆积体。“那里就是个‘海底成矿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富金富银的铜锌矿。”韩喜球先后10次担任首席科学家或领队,带领团队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为新勘测发现的16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时间与智慧的较量

  在广袤漆黑的洋底寻找到直径只有百米的热液区,再精准定位“黑烟囱”,就像是“大海捞针”,是一场时间与智慧的双重较量。

  韩喜球至今难忘在西南印度洋首次自主发现“玉皇”热液区时的情形。那是2010年5月,西南印度洋魔鬼西风带,“大洋一号”即将返航的前一天。当时,狂暴的海浪一度直扑到四层高的驾驶台玻璃窗上。“但是一想到已经发现显著的热液异常,而下次再回到这片海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勇气小人’和‘好奇小人’就在心里鼓励我,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把多金属硫化物矿找出来。”韩喜球回忆说。

  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念,韩喜球和团队从午夜开始等待,凌晨风浪稍有平息的间隙,大家决定把电视抓斗放下海去做最后一搏。这时,阵风又来了,10级狂风呼啸。“大洋一号”拖着两三吨重物,与风浪搏斗逆浪前行。韩喜球在驾驶台指挥船舶前进的路径,船长亲自操船,科考队和风浪整整搏斗了四个小时。直到她的对讲机嘟嘟作响:“发现红色热液沉积物了!”“我们发现硫化物了,我们取到样品了!”

  这是韩喜球第一次带领团队取得重大发现,她飞奔着,呼啸着,尖叫着,从四层驾驶台一直冲到甲板层,“那种欣喜若狂,我永生难忘。”她用杭州的一座名山“玉皇山”命名了所调查的无名海山,这里的热液区被命名为“玉皇”热液区。

  而现在,面对类似发现,韩喜球“淡定”多了。她已从一个跃跃欲试的“斗士”成长为指挥若定的“女将军”。

  大洋上科考作业24小时不停歇,几乎是分秒必争,科考队时刻面临未知的挑战,有很多次与危险擦肩而过。大风大浪中,这样的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不仅没有令韩喜球却步,反而更激发起她的斗志。“传统观念认为海洋是男人的战场,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上天入海,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建功立业。”

  诗与远方的事业

  在科考任务进展顺利的间隙,韩喜球也会抽出一点时间,观星、赏月、填词作赋,她为主命名的大洋海底地理实体,都富有诗意并充满着美好的寓意。

  她把西北印度洋一处海脊取名为“卧蚕”,不仅因为山脊走势像一条卧蚕,还因为“蚕”令人联想起江南;有两个热液区分别取名“天休”和“大糦”,前者源自《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寓意犹如天降福祥,幸运发现。后者取自《诗经·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意为多辆大车龙旗飘飘,满载着所进贡的粮食美酒,所发现的热液活动区虾蟹成群,从洋壳深部喷发出来的热液犹如琼浆玉液,这一切就像上苍为科考队准备的“满汉全席”。

  今年农历新年,韩喜球在办公室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登山观锦绣,潜海探深幽。横批:喜欢地球。

  “我研究地球的脾气,研究她的过去和未来,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地球。”韩喜球说,深海开发前必须摸清楚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环境及生态特点,以便科学制定深海开发和环境保护策略。

  去年,经过18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韩喜球联合国内五家高校和研究所同行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今后的五年里,她将带领团队围绕海底热液成矿系统开展海洋地质学、微生物学及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 (摘自4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