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年作家石一枫(见图)的长篇小说《漂洋过海来送你》举办线上首发式。近年来,石一枫不断探索写作的新主题、新题材,这一次在《漂洋过海来送你》中他头一回将笔触落到了北京胡同里的“原住民”。
石一枫,1979年生于北京, 1998年考进北京大学, 2005年研究生毕业,到《当代》杂志社当文学编辑。2011年前后,32岁的石一枫先后出版《B小调旧时光》《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节节最爱声光电》等小长篇,多聚焦80后青年成长史。10年过去,早已告别青春和青春文学的石一枫,有意识地贴近现实,反映现实,思考现实。
误打误撞
高中时,石一枫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题目叫《上学》,写小孩没考上中学家里托关系走后门。半个月写了一万多字,家人拜托当时的邻居,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指导指导。作家说不错,推荐给《北京文学》。石一枫字不好看,母亲怕让人笑话,又誊抄一遍。
出生于革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专业编剧,母亲在中学当老师,石一枫算得上正经部队大院子弟。那时部队大院出了很多搞文艺工作的人。那位推荐石一枫作品的,就是同住一个院的作家余华。
喜欢文学,对石一枫来说颇像一种无奈的选择。和同龄人的家长一样,他的父母都是勤勉敬业之人,在他们的生活中,“组织”占有极其重大的分量,包办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却没工夫包办儿子的生活。这种困境在石一枫识字后大为缓解,父亲放在阳台的书被他翻了个遍,陆文夫的《美食家》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还有刚火起来的先锋派、新写实、“痞子文学”……文学成了石一枫的精神追求。
2007年,28岁的石一枫完成中篇小说《五年内外》,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字情绪,看事物的眼光长了起来。王朔的《动物凶猛》写的是大院子弟在70年代的事儿,石一枫写的是同一类人在90年代的生活,有些“后传”意味。这篇小说后,石一枫决心写长时段的、有社会性的小说。
今日的北京和王朔笔下的北京差异巨大,要处理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每代人的焦虑不一样,“有新矛盾就该写新的事儿,作家面对的是生活,不是别的作家”。
小人物写好了更有成就感
以前石一枫认为有了好创意就能完成故事,结果很多东西写到一半就停滞了。现在他越来越重视框架设计和构思,事儿有意思,让人生发联想,就值得写。主要,他愿意并懂得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中篇小说《营救麦克黄》源于上海高速拦车救狗的社会新闻,救狗过程中出了别的事,跟人有关的事,怎么办?《地球之眼》主人公通过观察建筑灯塔推理采购灯泡有猫腻,因为石一枫曾坐在教学楼门口,看着对面电脑城明亮的闪灯琢磨,什么样的楼有航标灯,灯的标准是什么?写长篇小说《借命而生》,石一枫看到刑法修改后的判决依据嘀咕,假如犯罪很久才被抓到,会不会少判很多年?一直当逃犯是值了还是亏了?传教人士在小区活动,石一枫创作了探讨“北漂与信仰”的《玫瑰开满麦子店》。
多想一步,简单的事可以变复杂,对社会有说明性。在石一枫看来,好小说的标准只有两条:能不能把人物写好?能不能对时代发言?
有次看电影,镜头拍人到窗口取骨灰盒,石一枫想,怎么确定这个是?于是有了领错骨灰盒为起点的《漂洋过海来送你》,以“酱油厂老职工、殡仪馆司炉工、抗美援朝英雄后代、国外务工人员”为锚点,将“抗美援朝、国企改制、汶川地震、国际设施援建”等中国重要历史事件紧密串联。
各形各色的普通老百姓出现于石一枫的故事中。小人物写好了更有成就感。对小说中的人物,石一枫给予足够平等和尊重。对具体的人,尤其是一个小人物,他恨不起来。即便要批判,也是对事不对人。“社会问题、时代困境、精神困惑,都可以揭露、批判,但对人,他们只是朴素地活着,或者想活得更好的人。”
“另一个他”
石一枫有北京人特有的慵懒和无所谓的劲头,不是佛系也不是颓。同事评价他:“怎么着都行,评职称什么的也不怎么上心。但是工作靠谱,对真正在乎的绝对有想法,绝对当回事儿。”
石一枫理想的一天是中午去吃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汉堡王,晚上飞到成都吃回锅肉,所谓人生幸福时刻。他的同事说:“跟他相处久了会发现,除了享受生活吃喝玩乐,绝对还有另一个他。”
抛开文学,石一枫欢脱随和,热闹得一个人像一支搞笑队伍,以机智好玩的方式解读生活,调侃朋友,也坚持自黑。一触及文学,立刻变载道脸,端方犀利,孜孜不倦。海胆里面软,外面都是刺,扎手。石一枫像翻了面的海胆,表面嘻嘻哈哈,锋芒与稳重藏在内里,藏在生机勃勃的文本中。 (摘自5月2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