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多少知识分子来到延安?

作家文摘 2022年05月06日

  1943年12月底,任弼时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谈道:“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71%(其中高中以上19%,高中21%,初中31%),初中以下约30%。”但是毛泽东在1944年春的一次讲话中说:“延安有六、七千知识分子。”两人谈这个问题的时间差距不大,但数额差距却巨大。任弼时的说法,能够精确到百分之几,很显然是有统计依据的。但毛泽东说的,其实也有道理。因为任弼时的计算,包括了“初中以下”的30%,也就是1.2万人。所以,可以说任弼时指的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分子”概念,包含了所有读过书、识字的人;而毛泽东说的,应该是指高中以上的部分。按照4万人计算,19%就是7600人,他说“六、七千”,有1000多的误差,但毛泽东说的是一个约略的估计。大体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总的概念:识文断字的总共有4万来人,高中以上知识分子有六七千人。

  这跟当时中共中央的决策有关。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其中说:“三年以来,我党我军在吸收知识分子方面,已经尽了相当的努力,吸收了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党,参加军队,参加政府工作,进行文化运动和民众运动,发展了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大的成绩。”

  根据各种资料综合评估,大体上可以认为:各地青年奔赴延安,从1936年开始,1937、1938年达到高潮,1939年到1941年有所减少,但仍保持了相当数量,1942年以后就明显减少了,1943年以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1941年5月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给江苏省委的指示《关于上海党的工作方针》,其中说:“将已暴露的学生、职员、工人支部中的较暴露的同志送往新四军区域。”说明向根据地输送人才的工作,到延安的和各根据地的都有。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后到1941年,上海党组织陆续向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输送了主要负责干部、学生党员和学生青年总数达数千人。但也有到达延安的,例如贺绿汀就是1941年从上海去苏北新四军,1943年又从新四军到延安。

  据任天马记载:“抗日大学初开学的时候,从上海、北平、南京、西安来了一两千个有志的学生。”半年后,他又接到友人从陕北公学来信,说是已经有两千多学员了,大量都是从各地来的。而据黄华记载,1938年在云阳办的青训班,毕业生就有上万名。据统计,抗大一期1063人,二期2700余人,三期1372人,四期5562人,此时仅教职员工就有1386人。同年底,毛泽东在抗大全体干部会议上说:现在抗大有1万人,陕公有3000人,青训班有2000人,还有鲁艺、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共约两万人。

  按照延安自然科学院杨作林的说法:“1938年上半年一直到秋天可以说是一个高潮。那时的国民党对这一情况并未引起注意,所以对边区也没有产生什么阻碍,像1938年夏秋之间奔赴延安的有志之士可以说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的。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达延安。”郑文说:“1938年‘抗大’每天都有一百左右青年来报到,于是抗大成立了43个大队,5500多人加上其他学校,共有1万多学员。”1939年抗大搬迁到敌后办学,1943年又迁回了延安。在延安,仅抗大就培养了好几万学员。延安还有众多文化机构,包括各文化团体和机构,以及教育、演艺、新闻、出版和研究机构,延安20多所学校教员就有数千人,因此,延安的文化人绝对有好几万人。

  (摘自《新文学史料》2022年第1期 王锡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