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作家文摘 2022年05月10日 ·王 凯·

童第周、叶毓芬夫妇,1943年李约瑟拍摄于四川李庄

  今年是童第周先生诞辰120周年。在我国生物学发展史上,童第周这个名字可谓是璀璨夺目,他是“中国克隆之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同时,他还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

  “逆袭”入名校

  1902年,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农民家庭。当时正值新旧时代交替,国家动荡不安,童第周一家生活十分清贫。虽然是农民,但童第周的父亲读过私塾,家中没有钱供童第周读书,父亲便成为了童第周的第一位老师。后来,童第周的父亲因病去世,童家的生活更加困难。好在童第周的哥哥们都有了工作,在哥哥的支持下,16岁的童第周进入宁波效实中学读三年级。

  入学后,童第周因为基础薄弱,考试时成为班级中的倒数第一。这个成绩深深刺痛了童第周的内心。为了能够追赶上同学们的学习步伐,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晚上宿舍没灯,他就站到外面的路灯下读书做题。终于,在期末考试时,他各科都考了70分以上,几何还考了满分。

  童第周的成绩一度在学校引起轰动。老师十分欣赏这个刻苦努力的孩子,而这次“逆袭”也让童第周自己深受鼓舞。他明白,只要付出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再优秀的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之后,童第周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天分,最终顺利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

  1930年,童第周与正在复旦大学生物系读书的叶毓芬相恋了,在叶毓芬支持下,童第周到比利时比京大学(今布鲁塞尔大学)留学,从事生物学学习与研究。1933年,童第周获得博士学位。教授达克让他等一年,写一篇论文,可以再得一个特别博士的学位。但童第周没有答应,他急于回国报效国家。

  1934年8月,童第周回到国内,与夫人叶毓芬相聚。当时青岛大学改称山东大学,赵太侔先生出任校长,童第周夫妇在中央大学的生物系主任蔡堡老师的推荐下,来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希望能在这里从事海洋生物研究。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山东大学南迁武汉,再迁沙市,后来由于经费不支,被迫宣布解散。童第周夫妇无家可归,几经辗转,最后来到李庄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担任教授。

  李庄的艰难岁月

  安静的李庄乡村,尽管没有整日跑警报的烦扰和家破人亡的威胁,但与重庆、成都等大都市相比,生活条件实在是过于简陋,这给正着力研究胚胎学的童第周带来很大困难,他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在同济大学条件很苦,点菜油灯,没有仪器,只能利用下雪天的光线或太阳光在显微镜下做点实验,没有什么条件做研究工作。”

  生活苦一点没有关系,但实验室却连一架像样的双筒解剖显微镜也没有,这让童第周的研究无法开展。有一次,童第周在镇上一家旧货店发现了一架显微镜,标准德国造,虽然旧点,但毕竟还能用。童第周如获至宝,急忙回家拉着夫人来到店里,两人仔细研究,反复调试,爱不释手。多年以后,童第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当问老板这架德国镜子多少钱,老板开口6万元。这把我镇住了,虽说不算贵,但6万元在当时相当于我们两人两年的工资。我和叶毓芬商量,无论如何也要把这架镜子买下来。经过东拼西凑,向热心科学的几位亲友借了一些,终于买下了这架双筒显微镜。”

  显微镜到手,童第周和叶毓芬立即投入到实验中去。在童第周夫妇努力下,中断了的“金鱼实验”又开始了,一篇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不断发表,他们的成绩引起国外生物学界的普遍关注。

  “因为我是中国人”

  1943年6月,英国学者李约瑟来李庄访问,专门拜访了老朋友童第周。李约瑟与童第周相识于国外,1931年暑假,达克教授带童第周等人到法国海滨实验室去做海鞘的实验工作。海鞘的卵子膜很难剥去,达克教授让童第周将其去掉,他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童第周还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室工作,实验结果非常理想,在成果展览会上被展出并获得好评。来自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也在海滨实验室工作,童第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人从此相识并成为好朋友,李约瑟称呼童第周为“年轻的中国人,有才华的中国人”。

  作为世界知名学者,李约瑟对童第周的研究成果了然于胸,他提出要参观一下实验室。“就在这里。”童第周的手向周围一挥,李约瑟顺着童第周的手势转了一圈,看到的只是几个鱼缸,经过几番“搜索”,才发现一架严密包裹着的老旧显微镜。“你就是在这片空地上完成的高难度实验吗?”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李约瑟还是感到不可思议。童第周轻声答道:“是的,战时条件就是这样,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做。”听到看到这一切,李约瑟对童第周充满了敬意,他在日记中这样评价:“李庄的同济大学,这里的生物学各系也都很出色……动物学有童第周博士,他与夫人叶毓芬博士携手,设法在拥挤不堪、极不舒适的环境里创造了佳绩。”

  两人告别时,李约瑟提出了一个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童先生,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要到这样的荒地里进行实验呢?”“因为我是中国人。”童第周平静地回答。    (摘自4月11日《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