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电影《翠翠》海报

沈从文、凌子风(左)、姚云研讨剧本

电影《边城》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先后三次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两次被搬上银幕。
香港翠翠太“时髦”了
1953年,作为香港商业电影主流的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拍摄了根据《边城》改编的电影《翠翠》。《翠翠》由著名演员兼导演严俊执导,林黛、严俊和鲍方主演。饰演翠翠的林黛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明星,这部电影是林黛的处女作和代表作。饰演外祖父(即老船夫)的严俊和饰演二老傩送的鲍方都是演而优则导,之后严俊执导了近五十部电影,鲍方在朱石麟的影响下加入凤凰影业公司,拍摄了《屈原》等影片。
1980年8月,沈从文谈到香港电影《翠翠》时说:“若依旧照五三年香港方面摄制的办法,尽管女主角是当时第一等名角,处理方法不对头,所以我从照片看来,只觉得十分好笑。从扮相看,年大了些。主要错误是看不懂作品,把人物角色全安排错了。”
对林黛饰演的翠翠和严俊饰演的老船夫,沈从文均不以为然:“老船夫留个长胡子,像个绅士;女主角很漂亮,但我觉得太‘时髦’了些。翠翠应该是个天真、纯洁的少女,有我们湘西一带味道的女孩子,在水边生,在水边长。”
上影厂改编未能如愿
1979年1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影厂”)导演徐昌霖和黄祖模合作改编出电影文学剧本《翠翠》初稿,1980年初,徐昌霖通过沈从文好友徐盈转致沈从文信,希望拍摄《边城》。
1980年4月,上影厂改编的剧本《翠翠》完成第二稿,9月,沈从文在致徐盈信中,谈到《边城》的改编:
朋友汪曾祺曾说过,求《边城》电影上得到成功,纯粹用现实主义方法恐不易成功,或许应照伊文思拍《雾》的手法,镜头必须采用一种新格调,不必侧重在故事的现实性。应当当做抒情诗的安排,把一条沅水几十个大大小小码头的情景作背景……
至于主题歌,我怕写不出,也不好写,甚至于不必写。依我主观设想,全部故事进展中,人类生活在极其静止寂寞中,但表现情感的动……
上影厂将《边城》改编成电影的想法,沈从文最初并不反对。上影厂作为中国电影最大的生产基地,人才济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享誉国内外。改编出电影文学剧本《翠翠》的两位编剧徐昌霖和黄祖模,都是有名气的老导演。徐昌霖编导过《方珍珠》《球迷》等许多影片,黄祖模执导的《庐山恋》当时正风靡大江南北。沈从文渴望将自己的代表作搬上银幕,但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和两位编剧多次沟通,但是双方意见很难达成一致。1980年12月,徐昌霖和黄祖模完成剧本第三稿,1981年第三期《芙蓉》杂志发表了上影厂改编的这版剧本《翠翠》。
这版改编贯穿着一条反抗的红线,这就背离了小说的精神实质和风格特色。沈从文阅后很不满意,复信说:
竟难于设想这是我的《边城》,加了那么多原作根本没有也绝不会有的故事和背景,而且对于原作许多基本认识也不足。我实不能同意。
由于徐昌霖和黄祖模的剧本与沈从文对未来影片的设想相差太远,上影厂的这次改编未能如愿以偿。
北影厂重拾终获认可
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导演凌子风亲自改编并导演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拍摄完成《骆驼祥子》后,凌子风又雄心勃勃地准备将《边城》再次搬上银幕。北影厂在“文革”前就被称为“文学名著改编厂”,《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红旗谱》《暴风骤雨》《早春二月》《烈火中永生》这些名著改编的精品代表着北影厂的最高成就。
作为北影厂“四大帅”之一的凌子风,以名著改编见长,1962年拍摄的《红旗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凌子风拍摄《边城》的设想,取得了沈从文的同意。
1983年,凌子风请沈从文审阅姚云和李隽培创作的《边城》电影文学剧本二稿本。沈从文在二稿本上留下一万多字的改评意见。
姚云和李隽培根据沈从文的改评意见,写出了三稿本和四稿本。编剧之一姚云回忆说:“记得改编完成后,沈老夸我,‘您改得太好了,出乎我意料。看来您研究了我的作品……’”
1983年8月,北影厂改编的《边城》投入拍摄,10月,影片拍摄完成。《边城》是导演凌子风在新时期改编的四部现代文学名著(《骆驼祥子》《边城》《春桃》《死水微澜》)中,唯一一部以原著为主,改编成分不明显的作品。
1985年,影片《边城》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摘自4月9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