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罐头指南

作家文摘 2022年05月10日

  特殊期间,罐头成为不少人囤货清单上的“宠儿”,毕竟罐头少则存放数月,多则存放两年甚至更久。

  那么,问题来了:哪里的罐头最受欢迎?

  华南:铁打的豆豉鲮鱼

  广东是中国本土罐头的起源地之一。19世纪后期,珠三角兴起“下南洋”。人们远离家乡打工创业,家人考虑到他们出外也会惦记家乡味,就想着将家乡盛产的鲮鱼让他们带走。

  要想把鲜鱼的味道保存下来,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鲮鱼煎至金黄后,浸泡在盛满豆豉油汁的瓦罐中,能长时间保存不腐坏。游子的乡愁成为了商机。据《广州市志》记载,广州广茂香罐头厂于1893年建立,第一罐豆豉鲮鱼罐头就此诞生。

  如今,豆豉鲮鱼成为很多广东人的居家必备。“每逢夏季,对油腻饭菜无感时,熬点白粥,搭配一盒豆豉鲮鱼罐头,立马胃口大开。”炸过的鱼骨不用剔除,反而越嚼越香。鱼肉更是没有一点腥味,肉香的层次却更丰富。吃起来酥嫩有韧劲,每一口都是满满的豆豉香,甚至比刚出锅炒的豆豉鲮鱼更入味。

  美食家蔡澜先生曾说过:“天寒地冻,当肚子饿时,来一大碗热腾腾的白饭,夹一块豆豉鲮鱼吃,绝对没有比这更美妙、更令人满足的饭菜。”

  用豆豉鲮鱼罐头炒油麦菜,蔬菜稀释罐头中的油,豆豉的酱香又可以遮盖油麦菜细微的苦涩。入口,清爽而不单调,味道浓郁而不油腻。

  华东:家有喜事,必开午餐肉

  在长三角人们记忆里,少不了午餐肉罐头。午餐肉罐头最初是舶来品。它诞生于1937年的美国,一开始定位是军粮。二战结束后,上海稍微富裕点的家庭会经常托人买军队剩余的午餐肉罐头。于是,这种名为“肉”,吃起来Q弹、香味独特的罐装食物,开始在上海走红。

  1957年,上海梅林罐头厂请来斯洛伐克专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午餐肉罐头。因为价格不菲,最初能消费得起的家庭并不多。

  演员陈冲曾在自己的微博发文回忆,1979年自己还是18岁,在拍摄电影《小花》时,眼巴巴的羡慕同剧组的演员有午餐肉罐头吃。“也许18岁生日那天,吃到了午餐肉,那一定是幸福的。”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家有喜事请客吃饭,一盘切得规规矩矩的午餐肉成为必不可少的菜品。用一盘午餐肉待客,和现在端出鸡鸭牛羊等硬菜待客,是差不多的礼遇。

  当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午餐肉罐头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在物资丰富的年代,长三角把更多本土美食放进罐头,不论是红烧排骨、梅菜扣肉、油焖笋,还是四喜烤麸、排骨莲藕汤等,人们随手拿出几罐,稍微加热摆盘,就能轻易做成一桌家常大餐。

  华北:硬核的肉食罐头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里面,穿着军装的演员周冬雨对着镜头大快朵颐地吃一罐红烧肉,边吃还边诱惑观众:“你们不吃,可不是我不给你们啊。”电视剧播出后,这款罐头被网友们疯狂搜索。

  红烧肉罐头的前身,是特供部队的军工罐头。从罐头的包装就能看出军用的特点——以军绿色、黑色为主要色调;最初的包装延用无拉环的密封方式,十足的军工味儿;最能说明特点的还是满满当当的一罐肉食,对于军需而言,也是保证体力的根本。

  于是,各类能量十足的肉类食品就被放进军用罐头里,牛肉、午餐肉、扣肉、蹄髈等,配以红烧的做法,满足了北方吃肉的豪横。肥瘦相间的红烧扣肉和蹄髈、大块结实的牛肉、酱味醇香的狮子头……每打开一罐,都会感叹,这肉实在太多了。肉食者见到这一罐头,大抵是走不动路了。  (摘自4月19日-25日《时代周报》 刘文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