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欧洲图书馆研究文献时发现有一种月季被命名为CHUSHAN,是几百年前从浙江的舟山群岛被带到欧洲的。在浙江当地,‘舟山’的发音就是‘滁山’。”中国唯一一位“世界玫瑰大师奖”获得者、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副会长、南京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王国良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250年前的欧洲,既无玫瑰,更无月季,有的只是重瓣栽培蔷薇。直到“中国四大老种”月季(月月粉、赤龙含珠、帕氏淡黄香水月季、休氏粉晕香水月季)于18世纪中期被西方“植物猎人”先后引种到欧洲,并与当地的古老蔷薇杂交,才逐渐形成了欧洲早期能够四季开花的月季,如诺伊赛特月季、波特兰月季、波旁月季等,并最终于1867年形成了所谓的“现代月季”。
月季,还是玫瑰?
玫瑰、月季、蔷薇,同为蔷薇属的代表性植物,在英文中都是rose,经常造成混淆。“我们如今常说的‘玫瑰’,其实就是欧洲月季,是中国古老月季的直系子孙。由于近代翻译家的无心之过,才将西方文化里的rose,一股脑译为了玫瑰。”
王国良告诉记者,事实上,“蔷薇是玫瑰的根,是月季的本,是蔷薇属植物的起始。”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及未来》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译得很出彩。他不落前人俗套,没把rose译成玫瑰,这才成为经典。”王国良说。
蔷薇在中国分布极广,备受先民青睐。早在5000-7000年前,各地先民祭祀使用的彩陶罐上就已绘有蔷薇花图案,所以蔷薇也被许多考古学家称为“华夏之花”。
2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蔷薇,其花香烈、果硕大,且红似珠玑,便将其命名为“玫瑰”。后经长期栽培和驯化,育成了重瓣玫瑰、白玫瑰、荼薇等一系列玫瑰品种。再后来,古代园丁又从西南深山里的野生蔷薇中选育,杂交出了新的园艺品种——月季。
约瑟芬深爱月季
据王国良介绍,欧洲月季的发端很有可能就是中国广州的“花地”花卉市场。“植物猎人”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这里搜寻购买各种珍奇植物,并把它们偷运到欧洲。
由于从中国寻找到的奇异花卉和观赏植物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欧洲,东印度公司于是将印度加尔各答作为一个落脚点,各大品种都在加尔各答植物园进行筛选后分装发货,这也导致了许多中国蔷薇的后代被译为“印度蔷薇”或“孟加拉蔷薇”。
据说,拿破仑的约瑟芬皇后非常喜爱月季。当时,为约瑟芬运输月季的船只要经过英法海战区域,拿破仑甚至与英国达成停战协议,双方暂时停火让载着月季的船穿过火线,通过海上特别通道运送到皇后的花园。
这个花园,是长期在外征战的拿破仑给约瑟芬买下以排遣孤寂的,它位于如今巴黎南郊的梅尔梅森城堡。这里栽种了约250个品种的3万多株月季,其中不乏举世罕见的珍稀品种,也是中国月季欧洲本土化的星火之源。
比如,深受约瑟芬喜爱的斯氏猩红月季,花梗细长,花朵内瓣多内卷成球形,其实就是中国宋代月季名种赤龙含珠。它是早期被引入西方的“中国四大老种”之一。也正是在这个花园中,约瑟芬的私人绘画家、被誉为“绘花界拉斐尔”的法国植物画大师雷杜德,耗时20年绘制了169幅版画,创作出了风靡全球的《玫瑰圣经》(见图,Les Roses,其中rose即是月季,被翻译为玫瑰),迄今共出版了超过200种不同语言的版本。
(摘自《环球》2022年第8期 李晓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