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纳德援华期间的照片
今年4月,“铭记英雄——纪念飞虎队80周年及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空军历史图片展”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开幕。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陈纳德将军1941年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是一支特殊的战斗队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80年来,这段跨越大洋的“飞虎情谊”历久弥新。近日,陈纳德将军的外孙女尼尔·凯乐威讲述了飞虎队的历史和往事。
外祖父的在华经历
1937年7月,应中方邀请,外祖父陈纳德抵华考察空军,并担任顾问。他当时在信中写道,“通过大范围的考察,尽管中国空军记载有500架飞机,但实际上真正具备空战能力的只有91架,他们的航空水平还很落后。”
考察快结束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外祖父表示希望为中国提供帮助,于是他被任命为中国空军航空顾问,协助中国对空作战。1940年末,由于日本不断对华发起攻势,并始终保持着空中战场的优势,陈纳德专程回国,在政界、军界进行游说,希望美国能在飞机、武器等方面对中国予以帮助。
最终,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组织空军志愿队赴华作战的计划,为中国提供了100架P-40战斗机和百余位飞行员。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就人们说的“飞虎队”正式成立了。在1941年的夏天,第一批志愿军抵达中国,第二批人员也于同年11月来华,开启援华抗日的特殊旅程。
关于“飞虎队”称号的由来一直以来有非常多的争议,有种说法是当时中国内陆的居民没有见过鲨鱼,所以误把飞机上用来震慑敌人的鲨鱼图案当成了老虎,便有“飞老虎”的称呼。我的外祖父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中国文化中,老虎是非常勇猛且尊贵的动物,所以他们也非常认可“飞虎队”这个称号。
外祖父眼中的中国人
宋美龄女士当时担任中国的航空委员会秘书长,1937年她向我的外祖父发出邀请,希望他对中国空军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察。当时我的外祖父还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生活,离开美国前他对我祖母说,“我可能会离家三个月”,没想到他后来会在中国待那么久。
外祖父帮助中国建立了早期的地面防空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被称作“三球系统”,覆盖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当志愿军观察员监控到敌军飞机距拦截区还有1小时的航程时,观察员会把第一个球吊在高杆上,提醒我方战斗机准备战斗。他培训中国军队如何监听日本飞机的通信信号,用来判断敌机的方位和抵达拦截区的时间。
他还记得,那时候中国的机场虽然设施十分简陋,但为了保证志愿军的飞机顺利起落,在日本人轰炸跑道留下大坑后,中国人民会配合志愿军将巨大坑洞回填,不影响作战。
外祖父非常尊重中国人民。他到中国建立空军基地设施的时候,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用生命爱国救国。中国人民坚韧、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惜一切代价留下来帮助中国人民,家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1937年到战争结束,他只回过两三次家。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成为一位尽职尽责的丈夫和父亲。
外祖父无畏的精神鼓舞着我
外祖父在1949年写了一本名叫《战士之路》的回忆录。书的最后一句话:“我最美好的愿望是,飞虎队的标志能在太平洋上空高高飘扬。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它都能被太平洋两岸的人们当做是两个伟大民族能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的象征。”
外祖父让我印象最深的事迹是当日本的轰炸机投下炸弹时,他为了更加了解日本飞机和战术,没有立刻进防空洞躲避,而是站在极其危险的地方,用望远镜观察日本的轰炸机。此外,他无论在训练还是在研究作战策略时都非常用功。1917年,我的外祖父曾申请参加美国空军的飞行员训练,但是当时他被拒绝了3次,很多人认为他不具备成为飞行员的条件,但他没有放弃,直到第四次终于被选中了。 (摘自5月12日《南方都市报》 杨苓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