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长安区在作业的收割机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方案,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也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还为各国有效缓解世界粮食“恐慌期”的压力提供中国智慧。
“中国策”的演进
古代中国一直有重农重粮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思想和治理体系。“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晁错“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强调粮食是固本安邦的基础。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又是人均资源小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也仅为全球均值的80%。且中国自然环境复杂,农业面对的自然灾害多,洪涝和干旱、低温冷冻和高温热害等交替频发,持续威胁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对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后,有组织、长时间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着力开展育种研发,促进先进生产技术集成配套,推动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中国策”的内核
纵观中国粮食安全发展历程,尤其是21世纪以来形成的粮食安全实践和政策体系,其内核主要包括四个理念。
跨区域调剂理念。跨区域进行粮食调剂,是实现粮食供需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从过去的“湖广熟、天下足”,到现在的“北粮南运”,在不断变化的粮食区域产销格局中,中国始终坚持粮食跨区流通通道建设,实现了空间尺度上的粮食余缺互补。开展跨区域调剂,为一定程度的粮食生产大分工留足市场空间,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同时坚持对非主产地区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避免产销格局过度失衡,确保调剂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在主要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中国也将调剂区域扩展到国门以外,利用国际市场进行品种调剂,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要。
跨时期调剂理念。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粮食产量年际间波动大,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仍有“两年一歉”或“两丰两歉一平”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储备调节机制是中国应对粮食生产波动的有力工具,是粮食安全中国智慧的结晶。
通过在丰年建立储备、充实库存,在歉收或发生危机时抛储来平滑粮食消费,实现了时间尺度上的粮食余缺互补。储备吞吐过程中的逆市场调节机制,有助于避免“谷贱伤农,米贵伤民”。
长周期增长理念。除了被动适应粮食生产的短期波动外,中国还主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坚持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克服产量周期性波动,力图实现长周期尺度下的产能稳步提升。在生产技术层面,中国研发了一系列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品种,围绕各类风险因素开展攻关,部分研究和技术已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在经营制度层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展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进一步释放生产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传统技术边际增产空间收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中国进一步提出生物技术攻关、发展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等发展方向,确保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
应急期平抑理念。提高粮食市场化水平、释放市场活力的另一面,是人为因素下市场异动的增加。进入21世纪后,粮食金融化、能源化特征日渐突出,历次全球粮食危机背后,都有资本炒作的影子。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粮食危机期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攀升,但国内粮食价格依然维持了稳定。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在市场看紧预期下,一些热钱涌入,囤积居奇。
中国政府平稳有序抛售玉米库存,逐渐稳定了市场预期。有效应对市场异动的背后,是中国在常规时期不断夯实提升的稳产保供能力。只有如此,方能在应急期及时出手,利用市场调节手段,抑制不良资本恶意炒作,维持市场正常秩序。
应对世界粮食恐慌的中国智慧
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疫情影响持续,叠加矿物能源短缺、生物能源发展加速,全球粮食市场波诡云谲、惊涛不断。全球陷入粮食恐慌,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4月初表示,实行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增至35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等国际组织警告,新一轮粮食危机正在酝酿。粮食“恐慌”压力下,中国不仅可提供粮食安全的实践经验,还将继续有所作为。
第一,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在常规时期打好粮食安全基础,在“恐慌期”从容应对。常规时期,将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建立重农抓粮的社会氛围、政策体系。美国在大萧条时期借鉴中国古人智慧而建立的营销援助贷款制度,至今仍是其农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恐慌期”,利用收储体系稳定粮食供应,跨区域、跨国度拓展粮源,同时继续稳定粮食生产投入,确保下季粮食生产顺利转化为下期有效供应,缓解危机的长期影响。
第二,继续向友好国家提供粮食、技术和政策援助,促进粮食安全水平协同提升。常规时期,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播农业发展经验、政策和技术。技术方面,中国已在亚非拉国家建立了3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仅“南南合作”一期项目就向20多个发展中国家派出736人,帮助当地培养了4000多名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在“恐慌期”,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向友好国家无偿提供力所能及的粮食援助。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建立包容和谐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作为粮食危机的主要受害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中国应继续稳定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
针对全球粮食安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政策焦点,积极组织发展中国家参与研讨,开展跨国合作研究,协同发展中国家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难题。继续深入推进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依托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促进知识交流与互动,更好地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摘自《环球》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