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竞和同事一起进行技术讨论
6月9日,著名感光材料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邹竞走完了她多彩的一生,享年86岁。上世纪70年代起,邹竞先后主持开发了三代乐凯彩色胶卷,实现了国产彩色胶卷从无到有的巨大突破,也正因此,她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一同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与感光材料结缘
邹竞生于上海,幼年经历战乱,在充满革命理想的年代成长,中学时期的邹竞就确立了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那样,去探索奇妙无穷的化学世界。
随后,邹竞赴苏联攻读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专业。这个涉及照相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多种化学学科的专业让邹竞着了迷,也让她和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感光材料结下不解之缘。
留学期间,邹竞得知国内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为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建,这是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学成回国后,她来到了保定。当时的保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新建的电影胶片厂位于西郊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比生活条件更艰难的是,还没有建成的胶片厂正面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的困境。
24岁的邹竞被分配到刚组建的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从事军工胶片的研究。她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紧急军工任务。
看上去文文弱弱的邹竞带着两名18岁的青年工人,就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中,开始了高精尖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制。依靠在大学里学到的胶片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1960年底到1965年底,5年间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当时国防军工的急需。
在天津大学档案馆,邹竞写于1978年的两份手稿格外珍贵。手稿写出了邹竞追逐色彩的雄心:“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5到20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使彩色摄影走入中国家庭
当时世界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只有美、日、德。为了完成这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竞带领团队经过7年的科研攻关,198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1986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邹竞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先后研制出乐凯BR10彩卷、BR100彩卷等。这些国产的乐凯彩色胶卷,不仅使进口胶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明显低于其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使彩色摄影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寻常百姓家庭。
进入21世纪,古稀之年的邹竞快速调整了主攻方向,带领年轻科技团队将研究领域转向功能薄膜材料研究领域。此时,她更关注的是培养出更多青年人才。
邹竞在天津大学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创立了天津大学印制电子材料研究方向,引领了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高端功能化学品领域的快速发展。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师王虹担任邹竞的科研助理近20年,她在这位优雅的老人身上总能感受到“平和之气、君子之风”,“我每次去,她都会提前到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在王虹印象中,邹竞一生都在追逐美,“她非常注意自己的妆容,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出门也一定要化个淡妆。而每到一地,她都会抽时间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喜欢文学和艺术”。 (摘自 6月10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