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传到中国,大约是19世纪末的事,没想到,在一向以保守、排外著称的中国,这种艺术竟然很快赢得了人们的青睐。那时的电影票价很高,但人们对电影依然趋之若鹜。
1905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西方花花世界让五位大臣开了眼界,特别是电影这种事物,更令他们感到神奇。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就对电影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回国时,端方万里迢迢带回来一台电影放映机和一些拷贝,想让慈禧老佛爷看看这种有趣的洋玩艺。为保险起见,他让人先在北京的北洋公所试放,但机器出了故障,在维修过程中爆炸了,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的严重后果。但“电影能炸死人”的危险并没有阻挡住国人对电影的热情,人们依然涌进电影院,欣赏这种新科技。
电报是最早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最早的电报是有线电报,由美国人莫尔斯于1837年发明,问世之后,立即受到各界的极大关注,迅速发展了起来。电报大大加快了信息的流通,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在军事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近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发明。
然而,这样一项实用、重要的发明,在传入我国时却颇费了一番周折,早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就纷纷要求在中国架设有线电报机,却被清廷一再回绝,因为那些守旧的大臣视电报为洪水猛兽,拒绝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洋务运动中,李鸿章首先意识到了电报的重要性,便于1865年上书朝廷,提出要开办电报局,在中国发展电报事业。但这一提议却迟迟未被朝廷批准,原因是朝中那些保守派大臣反对。
这些冥顽不化的老朽的逻辑是:办电报要架设电线、要挖地三尺,这样就动了老祖宗的龙脉,是不忠不孝之举,且于子孙的前途不利(破坏了祖脉);洋人信奉天主、耶稣,历来为我们所不齿,所以,我们如果也学着他们办电报,不就是加入洋教、背叛祖宗了吗?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吾辈万万使不得!就这样,李鸿章的这一动议流产了。直到14年后,朝廷才批准开办电报。
那14年是个什么概念?当时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上升的阶段,资本市场逐步完成原始积累,朝气蓬勃地大踏步向前迈进,而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却将电报这一能极大促进经济发展的业务拒之门外长达14年之久。
电报不但受到守旧官员们的抵制,也为老百姓所仇视,他们认为电报是不祥之物。有的老百姓孩子丢了,找不到,就把责任推到电报线身上,说传教士用电报线把孩子传到国外去了;还有一些人相信电报线能把人的魂儿传走……因此,老百姓就暗地里对电报进行破坏,最常见的方式是砍电线杆,这种方式在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达到高潮,“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电影与电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中国的遭遇却是冰火两重天。许多人都在反思曾一直在世界保持先进地位的中国科技,在近代为什么落到了后面,通过国人对待电影和电报的不同态度,不难看出问题所在。 (摘自《文史博览》2022年第5期 唐宝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