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代缴暗藏风险

作家文摘 2022年06月14日

  人已离职,但社保不能断,怎么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找个公司挂靠代缴。但社保挂靠属于违法违规行为。终结社保挂靠,需要疏堵结合。

  虚构劳动关系

  “外地社保,交给‘××社保’,正规个人社保代理,资质全,手机操作,足不出户,再也不怕漏缴断缴!”在百度搜索“社保代缴”,类似的广告占据着词条首页。记者拨通了这家名叫“××社保”的公司电话,客服人员表示,公司可以给记者代缴职工社保,即“五险”,方法是将记者的参保信息挂靠在该公司名下。

  打着“社保代缴”的名义,“××社保”实际上经营的是社保挂靠。所谓的社保挂靠,是指被挂靠企业为事实上没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缴纳社保,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行为。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劳动者的参保单位应该和用人单位保持一致,社保挂靠的做法突破了这个约束,其背后还涉嫌伪造材料、虚构劳动关系等违法违规操作。今年3月18日起,《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实施,再次明确社保挂靠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为了加大稽查力量,近年部分地方社保局通过大数据平台比对信息,对一些可疑公司重点检查。但在网络上,社保代缴公司通过广告误导和打擦边球,让人误以为社保代缴属于政策业务。这些广告在醒目的地方强调“个人社保代缴”、“离职过渡”、“自由职业者”等信息,意图吸引暂时不满足参保条件、希望找公司挂靠社保的个人。

  挂靠下面埋着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参保人虽然通过挂靠公司缴纳了“五险”,但并不能全面享受社保待遇,比如生育津贴、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实际上都无法取得。这并非某一家代缴公司的做法,而是全行业的潜规则。

  比如,上述××社保客服人员就表示,生育津贴等属于员工福利业务,向社保局申请时需要用工单位提供证明材料,××社保与个人并非真实的劳动关系,因此不能协助个人办理。“如果办理了福利业务,会被社保局稽查。”

  显然,对于中介公司,挂靠社保仅属于违规参保,而申请待遇则属于主动骗保,可能定性为诈骗,情节严重得多。

  深圳市社保局副局长李阳武表示,“参保单位虚构劳动关系为不符合条件人员办理参保,属于社保欺诈行为,此举将受到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挂靠公司一旦被查,挂靠者个人也面临风险和损失。

  堵偏门,开正门

  尽管社保挂靠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受损,但却依然有市场,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过去多年,个人只能以职工身份参保,如果不找公司代缴,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参保。外来建设者的社保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以至于很多人明知社保挂靠不可取,也没有其他途径。

  2021年7月,八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意见》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2021年下半年以来,广东、安徽、河南、浙江、江苏等地人社部门纷纷发布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购买社保的政策。

  对于已经找中介机构进行社保挂靠的人员,让他们转到社保局个人参保系统里来,需要独自承担个人和公司缴纳的部分,对于一些收入水平不高的灵活就业人员,会是一笔较大经济负担。  

  为了减轻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负担,国家对个人参保在政策上有一定倾斜。比如在缴费费率上,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0%-100%为基数缴费,缴费比例为20%,其中8%部分入个人账户,12%部分入社会统筹基金。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缴费,最终应该与企业职工的缴费一致,实现对等缴费。“与当地职工享有同等的社保待遇。”但相关政策的落地、宣导和被广泛接受,还需要时间。   (摘自6月9日《证券时报》 潘玉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