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餐馆和在外吃饭的人

作家文摘 2022年06月14日

《下馆子:一部餐馆全球史》 [美] 凯蒂·罗森 特·肖尔著 张超斌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4月出版

  世界上第一批餐馆诞生在哪里?女性在餐馆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厨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非常短命……两位历史学家旁征博引,纵观古今,多角度呈现了我们熟悉却不曾真正了解的餐馆。

  

  一个餐馆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是,人们愿意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共享食物和水”。

  古代的民众并不容易接受这件事。罗森和肖尔发现,他们很少在家以外的地方吃饭。只有在出行(有关工作、宗教、战争、贸易)、谈判(有关商务、外交)和庆祝活动中,人们才会愿意与陌生人在公众场合用餐。

  例如,在铜器时代(约公元前3300年),人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规模生产陶器,劳动者每天工作的回报就是一个装着食物、上面刻着“吃”字的陶碗,他们不得不在工作之余一起吃饭。尽管这些用餐行为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餐馆”概念不同,但也形成了后期餐馆文化的一部分。

  《下馆子:一部餐馆全球史》认为,雅典时期的“会饮”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的餐馆的萌芽。“会饮”意为“一起饮酒”“欢宴”,除了分享食物,它更是一种以饮酒为中心,世俗性、社会性、感官性的活动。

  世界上有历史可考的第一批餐馆,出现在中国宋朝。罗森和肖尔将此归功于宋代开封的人口规模与城市贸易:“只有在一个可以容纳商务旅行者的足够大的重商主义经济的十字路口,城市的发展才能保证餐馆文化的完全形成。”

  尽管今天的人们对于餐馆就餐的经典想象通常来自法餐:穿着讲究,进入一家西餐厅赴约,服务生会在门口迎接你,带你来到预约的餐桌前,递给你一份详尽的菜单。四周灯光稍暗,安静优雅。你决定点一份奶油意大利面,而你的同伴点了一份牛排,还有一些甜点和酒品。就餐结束后,服务生会根据你们所点的菜品开具一份账单,恭送你们离开。

  事实上,这些流程在18世纪60年代首次在巴黎亮相之前,一直是在中国传承并被传播到全球。

  透过古文献,我们大约可以看到一家“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的开封餐馆。此处供应“红丝水晶脍”“石肚羹”“生软羊面”“香糖果子”等琳琅满目的菜品,新到的食客盯着菜单,不知该如何点菜,面露窘迫。训练有素的店小二们唱念着顾客的菜单,叠拿着十几个碗穿梭在后厨前堂之间。食物被盛在精美的瓷器漆器里端上来,小曲入耳,灯火蒸腾。    (摘自5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杜佳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