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晚上8时,罗大佑《童年》线上演唱会(见左图)准时开始。在时隔两年的内地演出中,罗大佑和乐队带来了《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童年》等经典歌曲。几乎是同一时间,孙燕姿也在直播间和大家相见(见右图)。
两名歌手几乎承包了60后到90后的童年回忆。有网友感慨,当晚的朋友圈被罗大佑和孙燕姿刷屏了。此时,距离连续两天刷屏的周杰伦线上演唱会,才过去了不到一个星期,再将时间拨回到一个半月前,超过4400万歌迷在直播间里跟着崔健“撒点野”。
时至今日,线上演出从新冠肺炎疫情时的无奈之举,已发展成了“万物皆可直播”下的重要一环。
从线下到线上
线上演唱会第一次得到全民性关注是在2020年5月“相信未来”线上义演期间,130余组音乐人“零报酬”参与进来,总观看人次达到了4.4亿。
五月天连续两年举办线上跨年演唱会,刘德华在每年的生日会上直播给粉丝唱歌。2021年12月,西城男孩举办了全球首场线上直播演唱会,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次观看。今年4月1日,张国荣辞世19周年之际,他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热·情》的超清修复版,以线上演唱会的形式进行了全球首播。
这些演出有直播,有录播,有重映;有的斥资千万元设计了绚丽的舞台效果,也有的就在卧室里随意弹唱……无论何种形式,或多或少都弥补了歌迷不能听现场的遗憾。
和传统演唱会相比,线上演唱会本身也有一定优势。根据《2021年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演唱会/音乐节的平均客单价普遍在800-1000元不等,而线上演唱会大多可以免费观看,即便收费也仅在几十元上下。除此之外,节省下来的往来路费、住宿费和时间成本也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过去顶级艺人举办演唱会时,虽然也会出现小范围刷屏的情况,没机会去到现场的人却很难融入。线上演唱会则不然,任何人都可以点进链接,观看、互动,营造出一种“全民参与”的氛围。
情怀背后争流量
可以观察到,线上演唱会的嘉宾大多是老牌歌手,卖点在于情怀,目的也是吸引更多圈层的人参与互动、转发,实现破圈和增加流量,替代低廉的门票争取收益。不过,根据媒体的问卷调查,只有5.56%的观众愿意为线上演唱会花费50元以上,44.44%的用户选择了10元以下。
由于观众对线上演出的付费意愿并不强,有流量,也就有了底气去探索多样化商业模式。例如TFBOYS线上演唱会门票最高售价为860元——该档次包含粉丝权益;周杰伦演唱会增加了周边售卖的入口和冠名品牌线上商店的广告弹窗。
除此之外,顶级艺人还可以吸引到广告主和品牌方的青睐。例如此前冠名了崔健演唱会的某汽车品牌,这次又冠名了罗大佑的演唱会。
随着线上演唱会的常态化,曾经共同发起“相信未来”义演的几大互联网公司,再次成为竞争对手。这一次罗大佑和孙燕姿的线上演唱会“撞车”,就是平台流量之争的缩影:抖音将直播推送到6亿日活跃用户的信息流中,TME live则联动了同属于腾讯的微信视频号,“霸占”朋友圈版面。
体验还需提升
4月15日,线上演出结束后,崔健坦言对线上演唱会还不适应,换言之,线下演唱会更感性,更爽。
歌手也在和这种演出模式做磨合。两年之前,崔健就曾办过一次线上演唱会,当时他让观众“安静听歌,不要刷弹幕”。到了这一次,他一开场便邀请大家多多互动,还对观众说:“上一次网上演唱会,我希望大家不要发弹幕。这一次我想,还是尊重网络文化,你们要发就发吧。”
5月27日晚上,孙燕姿唱聊会进行到一半时,画面突然切断,十多分钟后才恢复正常。演出结束后,孙燕姿发微博致歉。
线上演唱会的体验本就不如线下过瘾,观众对策划和技术失误的容忍度自然也会更低。不少观众表示对画幅不满。罗大佑、孙燕姿和此前崔健的演唱会都是竖屏的,不仅画面拥挤,信息量少,投屏观看还不能占满电视屏幕。乐评人邓柯在微博上评论说,竖屏主要是为了方便握持和操作,但是观看演唱会不需要用户频繁操作,没有必要设计成竖屏。
目前,线上演唱会大多维持了传统演唱会的进行模式。如何给歌手和观众创造现场感,是线上演出平台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有人寄希望于技术革新——5G网络、AR/VR技术、越来越高级的录像和录音设备为线上演唱会铺路。
即便如此,在音乐人和乐迷的心目中,任何歌曲和MV都替代不了演出现场的氛围。对于乐迷来说,现在或许只能在直播中望梅止渴,终有一天会在线下再相见。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