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的绘画史,我们积累了许多流传千百年的经典名作。这些作品风格迥异,灿若明珠,有的一眼就能发现它的好处,比如《清明上河图》的繁复精细;比如《千里江山图》的逶迤华美;比如《溪山清远图》的笔墨精到,层次丰富……
但李唐画的《万壑松风图》(见图)是个例外。这幅巨作,高山险峻,岩石陡峭,色彩阴沉,望之只觉得以夺人的气势扑面而来,黑压压一片,一般人欣赏不来。乾隆就不太懂这幅画,也恰好这份不喜欢,让此画躲过一劫,没有被钤上乱七八糟的印。《万壑松风图》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被公认为镇馆三宝之一。
于无人处见生气
宋徽宗以前,画家没有地位,李唐靠卖画生活得很艰难,50岁左右才考进徽宗的宣和画院,有了稳定收入。在徽宗的带领下,画院里人才济济,卷得很厉害。他进入画院后,年轻的、才华横溢的王希孟便画出了《千里江山图》。李唐自然不会甘于其后,三年之后,他画出了气势恢宏的《万壑松风图》。两幅画一时成为画院双壁。李唐入画院较晚,年龄大,经历坎坷,也造就了这幅画的沉稳与厚重。
这幅画高六尺,宽四尺半,可谓巨幅。《万壑松风图》在构图上大胆创新,主峰几乎居中而立,并且是双峰交错,像一个堂堂正正伟岸而立的君子般,以逼人的气势入目。脱离了文人画的含蓄和浩渺,整体画面有光影流动感,立体性很强,层次错落分明,具有强烈的写实性。
传统山水画一般都会加入高士等人物点缀,这幅画却空无一人,无人处,又有隐隐小木桥横穿深涧,在浩大的孤独中,做到了于无人处见生气。
《万壑松风图》留白不多,但是十分讲究整体气韵。主峰左右侧各有白云流入,左侧云雾涌动,拦腰而过,右侧有一团更大的云缥缈飞旋,将上半部分的山与下部分的松林隔开,既平衡了画面,又保护了一股气韵连贯。
在李唐看来,空白处也是生命,为了不破坏整体气韵,他将题款藏在了左边伫立的小山峰上,题曰: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题款的文字与整个山峰融为一体,藏款如此隐蔽而妙,也是这幅画的一大特点。
细节处的创新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万壑松风图》印刷体颜色乌深,仿佛一大片墨色晕开,将细节美都掩盖了?
宋代作画流行绢,这幅画便是绢本设色,经过一千年的时光沉淀,绢体老化发黑,导致整幅作品的色彩暗沉而模糊。其实李唐在初画的时候以水墨为主,又加染了青绿、赭石、蓝绿等。所以《万壑松风图》是水墨与青绿的结合体,这种结合让这幅画刚中带柔,在山水画史上是一种创新。
李唐对山水画的另一个贡献就是他独创的山石皴法,他独创的大斧劈皴,至今无人能仿。明代曹招在《格古要论》中评价李唐:喜做长图大障,其石大斧劈皴。水不用鱼鳞彀纹,有盘涡动荡之势,观者神惊目眩,此其妙也。
扭转南宋气象
艺术与国运息息相关,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在苍凉的亡国底色上麻木奢靡,导致江南山水画线条微弱清淡,画风柔软无力,如南朝最后的靡靡之音。这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像一声惊雷,震动了画坛。
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说过:“山水画要可以游玩。”《万壑松风图》虽然苍莽险峻,深山流泉,却又小桥通市,松林晚风,如站在山石上品松涛,如倚在巨石边听水,如入画境,如听松涛水声,正是可游玩的巨作。它既维护了国画传统,又扭转南宋气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万壑松风图》以一种稳定沉厚的姿态出现,大好河山,暗流已涌动,寄托了作者对国运稳固的愿望。徽宗、钦宗二帝被抓后,金人将画院的画家也悉数抓走,君臣等俘虏被驱赶向北地,惨烈的靖康之变,从上到下都难逃劫难。李唐一路受尽鞭挞,吃尽苦头,却没气馁,听说赵构建立了南宋后,他拼力逃脱金人的掌控,一路又千辛万苦向南方逃。逃难路上,颠沛流离,李唐如他笔下的古松,以八十岁的不屈之身牢牢抓住满目疮痍的土地,回到南宋。
逃到临安,为了谴责那些为金人做事失去了气节的人,也为了胸中回荡的一份爱国情怀,他画下了另一幅著名的《采薇图》。 (摘自6月1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