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农场主的治愈生活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16日

  他们曾经是花店老板、旅行体验师、平面设计师,却在人生的重要阶段,走入远离都市的田地,选择成为一名农场主。

  种植是爷爷教的

  倩倩是四川泸州人,酒店管理出身的她,做过会计,也当过编辑。2015年怀孕后,倩倩夫妇选择搬离北京,来到成都生活。一年后,她在自家的小区里开了一家花店。在这一过程中,她结识了后来共同创办西餐厅的朋友。

  为了寻找符合高标准及美感的食材供应商,倩倩和朋友几乎遍访了成都地图上的所有农场。许多农场都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专利技术,但仅仅为一家餐厅而调整生产方向是不现实的,由此,倩倩产生了开办农场的念头。倩倩在朋友的推荐下签约了一块距成都市中心车程不过40分钟左右的农场。自2020年至今,农场由最初的两亩变为如今的十五亩地。

  19岁之前在家乡跟着爷爷干农活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因为喜欢番茄,倩倩种了将近80个不同的品种。经营农场之前,倩倩是个户外爱好者,“我特别喜欢户外,会登海拔三千多米的山,每次都跑在最前面。”这使她更能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她把可持续看作农场经营的重要准则,“我的农场能快递的东西很少,我开花店时也一样,坚持不做繁复包装,因为包装纸难降解、不环保。”

  回溯过去,是爷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倩倩。“有一年,爷爷病重,我跟弟弟钓了一大缸青蛙,卖掉能赚500块钱。爷爷发现后让我们赶紧放生,因为青蛙会吃害虫,如果青蛙越来越少,庄稼会种不出来;爷爷也很尊重自然规律,拿轮种来说,今年种了西瓜,明年就不能再种西瓜,他会种番茄。”不仅如此,“他是村里第一个种西瓜、种番茄的人。”勇于尝试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倩倩的人生观。

  农场哺育着自然的馈赠,也成为她举办无数场读书会和主题活动的地方(见左图),“如今人类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我想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自然。”

  寻找缺失的民族文化

  从制药专业毕业,成为一名满世界飞的旅行体验师,到如今回归故土搭建农场,以“民族文化流浪者”自称的大萌正在家乡进行民族文化的记录。

  作为一名红河哈尼族人,他是在文化缺失的环境中长大的,“看过世界,回到家乡后,有一次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觉醒的感觉。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直在我的故乡。”

  于是,他开始走访家乡,记录物产背后的少数民族种植户们,“记录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单纯靠图片、文字、视频记录,可能会把自己饿死,我开始思考一种图文之外的传播方式。”他在孟连第一次了解到国内可以种植牛油果,抱着对牛油果这个“文化符号”的信心,2021年初大萌一家搬到孟连,开启农场的经营之路。

  从一开始的26亩地,到如今200亩左右的规模,除了“主角”牛油果之外,还有咖啡、夏威夷果等作物,形成一种“牛油果和它的朋友们”的氛围。“我喜欢在农场脱下鞋子,让自己的双脚真实地踩在土地上,这是一种回归母亲怀抱的感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使命和责任。”

  与动植物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出生于广东湛江的麦子做过平面设计,干过市场营销,也在厨房家电领域创业。搬到大理后的5年里,麦子一家并未涉足农场,而是在做自有品牌及酒店民宿等生意。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忆起大儿子出生时立下的flag(目标)“去大理种草莓”,便一腔热血地做起了农场(见右图)。

  2020年6月1日,麦子在大理凤阳邑租下了40亩的农场,因为很喜欢村里送她的两棵红豆杉,农场因此取名为“红豆杉农场”。起初农场并不对外开放,麦子只种自家喜欢和需要的。第二年,红豆杉农场正式对外开放,办起了农夫市集,也做起了大理本地的蔬菜配送生意。

  农场生活使麦子慢慢与动植物建立起紧密的联结。麦子的农场养了兔子、羊、鹅、鸡、两只狗和七只猫,这里就像个欢脱的野生丛林。“前两天有个客人来农场,说这里的动物像是完全自由的,它们才像农场的主人。”

  昆虫也是红豆杉农场重要的“合伙人”。“很多农场主会强调他们没有虫子,而我们非常需要昆虫帮忙调整生态。我们农场100%的作物是靠昆虫授粉的,种植物多了,昆虫就会更多,鸟类也会更多,形成一种生态循环,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让整个农场拥有更丰富的微生物,不止是我们在施肥,是整个生态在帮助我们施肥。”

  除了经营农场之外,麦子和孩子们共同设计了一个树屋,搭建了滑梯、攀岩和秋千,也向其他孩子们开放课程,鼓励他们用农场的木头建造树屋,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在麦子看来,她已经过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农场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在自然中完成生命的洗礼,选择敬畏自然,自然终归会报以馈赠。   (摘自9月13日微信公众号“ELLEDECO家居廊”易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