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16日 ·葛怡婷·

  9月13日,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主将、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见图)去世,享年91岁。

  戈达尔是一位思想激进且高产的电影导演,参与创作各类影视作品100多部,以《精疲力尽》《狂人皮埃罗》《法外之徒》《芳名卡门》《影像之书》等作品享誉全球。他的电影通常被视为挑战和抗衡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从影评人到导演

  1930年12月3日,戈达尔在巴黎出生,双亲拥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银行家之女。戈达尔早年居住在瑞士,18岁回到巴黎,在索邦大学求学时对电影产生兴趣,毕业后数年间,他与年轻的电影人制作人和影评人共同推动法国电影新浪潮。

  戈达尔的电影生涯起点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1951年,安德烈·巴赞与另外的评论家创办了影响深远的《电影手册》,聚集了戈达尔、特吕弗等后来成为新浪潮核心人物的年轻影评人。这些年轻人的共同点是没有上过专门的电影学院,对电影的认识来自法国电影资料馆。他们不屑于体面而平庸的主流电影,推崇个人色彩鲜明的作者电影,创作不拘一格,始终坚守自己的电影理念。

  在这些电影人中,戈达尔是最激进的一个。他曾指名道姓地批评当时的重要导演, “他们的镜头运动如此笨拙,影片主题十分拙劣,演员表演呆板,对话缺乏意义,总之,他们不知道如何创作电影,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电影是什么。”

  1960年,戈达尔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精疲力尽》轰动影坛,该片获得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戈达尔以潇洒、随意和漫游的姿态影响了法国电影乃至世界影坛,打破陈旧的行业规则与保守的视听风格。

  1962年,戈达尔凭借剧情片《随心所欲》获得第2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1965年,执导犯罪片《狂人皮埃罗》获得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83年,执导爱情喜剧片《芳名卡门》获得第4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戈达尔亦被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法国凯撒奖等国际奖项授予终身成就奖。

  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在法国乃至全球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了众多国家的创作者和影人,被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他们靠很少的经费、选择非职业演员、以导演个人风格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采用实景拍摄,打破了以冲突为基础的戏剧观念。这些影片大多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主张即兴创作,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对世界影坛影响深远

  戈达尔对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创作带来变革,以《精疲力尽》为例,它战胜了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揭露虚伪。视听语言方面的创新,最为经典的便是在《精疲力尽》里就被用到极致的跳切剪辑,叙事不连贯,被多数人认定新浪潮最独有的美学风格。

  他的电影风格对诸多知名电影导演的影像风格产生影响。华人导演中,王家卫是戈达尔的忠实学徒,在电影中也喜爱运用戈达尔式跳切剪辑。王家卫最爱的电影也正是《精疲力尽》,他的《重庆森林》常被西方媒体和影评人拿来与《精疲力尽》比较。《阿飞正传》中的无脚鸟意向,也取自于戈达尔《法外之徒》中的台词。

  2014年,戈达尔导演的《再见语言》在戛纳电影节上映,该片讲述了一对男女突然不再说同一种语言,而他们的狗却意外开口说话了的荒诞故事。该片获得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再见语言》引得整座小城沸腾,《纽约时报》的评论称,戈达尔的70分钟电影把整个电影大厅的2300名观众悬浮在半空中。尽管戈达尔缺席了整届电影节,但戛纳电影宫里除了雷动的掌声,还有“戈达尔万岁”的欢呼声。

  2018年,他创作的《影像之书》获得戛纳电影节特别金棕榈奖。2020年,他以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影像为主题,在Instagram进行了一场98分钟的直播,当时90岁高龄的戈达尔身着绿色毛衣,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铄。

  从新浪潮运动直到去世前,戈达尔从未停止创作,一直保持着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和实践。在他90岁生日之际,助手还透露他活力满满、思路清晰,正在创作两部电影。

  戈达尔去世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发布推特悼念:“作为新浪潮电影最特立独行的人,戈达尔创造了一种完全现代化、极度自由的艺术风格。我们失去了一个国宝,一个天才的眼光。”导演贾樟柯则发文引用戈达尔的名言悼念这位伟大的电影人:“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戈达尔离世,宣告一个辉煌时代的落幕。但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将在电影史中永远闪耀。正如戈达尔代表作《精疲力尽》中的台词所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摘自9月15日 《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