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宁:千禧一代中篇三部曲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16日

《浪的景观》周嘉宁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浪的景观》是周嘉宁全新中篇小说集,收录了三个中篇《再见日食》(2019)、《浪的景观》(2021)、《明日派对》(2022)。小说里人物存在的时间是过去20年。这三个故事的背景大概都是千禧年,但阅读的时候会觉得和当下有一种奇妙的共振感。因此也被称为是“千禧一代中篇三部曲”。

  在一次摄影展览上,一组呈现淞沪铁路如何慢慢变成现在的上海轻轨3号线、4号线过程的作品,引起作家周嘉宁的极大兴趣。她是地道的上海人,经常坐3号线和4号线。这个摄影展提醒她:自己使用这两条地铁十几年,从来没有想到它的前身会是什么。在复旦念书的那几年(2000年到2007年),宿舍和校园之间有铁路穿过,一些很缓慢的绿皮火车会穿过学校。此刻她才意识到,当时穿过学校的这段铁路,正是淞沪铁路。

  2022年9月1日,在北京单向空间书店,周嘉宁在《浪的景观》首发分享会上详细讲述了这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上海,作为她的家乡,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与她写小说的灵感触发点、内在动力都密切相关。但看完小说,又会发现,与其说她关注城市规划,不如说她心心念念要表达和呈现的是,时间流逝的形状,青春岁月里,一些特别的记忆。

  使用扎实、精确、节制的叙事方式,周嘉宁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的内心某些特质。书中地点从偏远的美国小镇,到南京某处名为“防风林”的地下室,从挤满罗大佑歌迷的南下列车,到已不复存在的上海迪美地下城,周嘉宁书写时代浪潮中的友谊、爱情、梦想,以小说的形式,为读者的内心提供“一块干净明亮的地方”,以至于有人说她用文学“做21世纪初的时间考古”。

  说到21世纪初,周嘉宁特别提到2001年。这对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那一年,上海女孩周嘉宁,跟好朋友趁暑假一起去北京玩。到旅馆当晚,恰好是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天。“公交车都停在了马路边上,公交车都是空的,但是车顶上爬满了人,拉着各种的横幅,整晚地狂欢。这种整晚的狂欢在我大脑里面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印记。我之后整个青年时代是从2001年申奥成功那一天开始的,我的人生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快乐的底色开始的。”

  《再见日食》的主角设定为一个名叫满岛拓的日本年轻作家。20年前,他曾在美国爱德华州参加一个写作班,那里面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的很多年轻人,大家共度一段时光。他认识并爱上其中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孩泉。时隔20年再访佩奥尼亚小镇,与青年时代的友人们重逢。

  本雅明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做过广播员,他看待广播媒介的方式是将其作为一种大众教育手段,并引导其形成“判断力训练”。在《明日派对》中,周嘉宁写的故事可算是播客时代对电台时代进行的一次回望:在2000年罗大佑在上海的演唱会上,两个女孩因同为电台主持人张宙的粉丝而相识。后来她们一起参加比赛,一起做节目、玩乐队,一起度过一段自由的时光。

  周嘉宁高中时因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被复旦大学录取。19岁就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流浪歌手的情人》。2007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2008年,她去了北京,与张悦然一起创立文学MOOK《鲤》,2010年回上海成为专职作家。勤奋和天分的调和,让她已成为一个技艺纯熟的小说家。

  距离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崭露头角已经过去快20年了,如今,周嘉宁已是新概念的评委。不像一些人因为新概念成名,但却不太愿意提这个往事。周嘉宁很坦诚,她始终将新概念的获奖视作命运给予自己的“第一份巨大的礼物”,“新概念不仅影响了我,还影响了所有人,也影响了记者们,影响到媒体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影响到一代一代读者的阅读评判和选择。”